从大年初五到元宵佳节,小海陀山和崇礼的每一片雪花都紧绷着弦。
在北京冬奥会延庆和张家口赛区,“相约北京”测试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10天,3个竞赛场馆群,20项测试,4306名工作人员,场地设施、赛事运行、服务保障等迎来“实战演习”。
长空辽阔,苍山巍峨。运动健儿飞驰腾跃,卷起千堆雪。
前方的一举一动,通过四块巨幅屏幕呈现在北京冬奥组委首钢办公区指挥部的工作人员眼前。26日,测试活动收官之日,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部长闫成盯着大屏幕终于松了口气:“这次测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也基本达到了我们测试之前确定的各项目标。”
闫成认为,赛时运行指挥体系获得了一次绝佳的演练机会,得以完善和提升;场馆硬件设施经受住了考验,以事实证明完全能够满足奥运标准赛事的需求;场馆运行团队得到锻炼,收获了宝贵经验,未来足以担重任。
“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这次测试,北京、张家口都成立了城市运行保障指挥部,经过合练将赛事组织和城市运行服务保障进一步融合,使未来赛事运行更加无缝衔接,为下一阶段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闫成说。
交上第一份“模拟考”试卷,冬奥人圈出了几道“重点题”。
“对赛事影响最大的,就是气象。”闫成对此深有体会。而根据以往记录,此前三届冬奥会发生赛程变更的次数均在10次以上。
此次测试活动期间,赛程多次由于气象条件而调整,首日云顶滑雪公园的比赛就因风速和气温未达到要求而改期。为此,指挥部专门设立竞赛日程变更委员会,协调各部门联动,根据情况变化迅速应对。
冬季项目的救援也有名堂。冬奥组委运动会服务部部长于德斌介绍,此次测试活动,救援演练的重点在直升机救援与转运救援,同时加强与地面、巡逻队和医生的衔接,并做好夜间赛道检查工作。
“效果非常好,基本达到了国际奥委会的规定,能在4分钟内到受伤运动员身旁进行救治。”于德斌说,“我们还把科技与冬奥相结合,比如实现方舱CT与医院间诊断信息的时实传送。在患者到达之前,医院已经准备好了医疗队伍、设备等,为抢救生命争取了时间。”
疫情防控也毫不松懈。截至2月25日,总计采集核酸检测样本近3万件,结果均为阴性。针对新冠肺炎发热患者,赛会还着重进行了应急演练。
测试活动最后4天,3个残奥会项目的测试有序展开。冬奥组委残奥会部部长杨金奎介绍,此前组委会就残奥意识、转换期等对工作人员进行了专门培训,“准备得非常充分”;测试活动期间,重点检查了无障碍流线和无障碍设施,督办落实残奥特殊需求,“不少领域做得很出色”。
医务人员帮助运动员拆装辅具,无障碍大巴车工作人员主动推轮椅,硬路面到雪面之间加装无障碍设计……对残奥运动员的关怀见于细微之处。
这份用心被大家看在眼里。“感觉都挺好,无障碍设施也都挺好。”残奥高山滑雪项目运动员刘思彤很满意。
测试活动的顺利进行也令外籍专家频频颔首。雪车雪橇竞赛组织专家诺蒙兹·科坦斯说,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是他去过和工作过的最出色的场馆。“每一处设计都非常替运动员考虑,我相信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喜欢它。”
“我认为无论在竞赛还是山地运行方面,测试活动都十分成功。每个人工作都极其刻苦,在最大程度上做到专业。这是我共事过的最优秀的团队。”自由式滑雪场地设计专家戴维·切拉托不吝赞美。
坡面障碍技巧场地修型专家德克·舒曼已经在期待冬奥会的到来。“每件事情都组织得很好。我们还在努力,希望最终呈现的效果令人惊叹。”
“我们信心百倍。”闫成表示,下一步从组委会到各场馆运行团队,要马不停蹄开始总结评估,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精准整改。
“不怕出问题,就怕没有问题。”杨金奎说,要继续优化工作方案,并在实际运行中推动落实。
测试活动暂告一段落,但在明年那个万众瞩目的冬天来临之前,还会有许多场“模拟考”。4月,冰上项目测试活动接续展开,届时北京赛区竞赛场馆将集体亮相;10月至12月,如一切顺利,将举行10项全要素赛事测试。凛冬已过,但冰面依然剔透,雪花还在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