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强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70年来,中国体育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体育人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如今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上,中国网体育频道将以十年为届,带您回顾新中国体育七十年的辉煌历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国民体质羸弱,运动水平低下,体育场馆凋敝,中国体育事业处于百废待兴之际。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迅速把发展体育事业提上议事日程,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不到20天就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商议新中国体育发展事宜,提出“为人民的健康、新民主主义的建设和人民的国防而发展体育”的工作方针。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同志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毛泽东的题词,把着眼点放在增强人民大众的体质上,广大群众不再是被体育遗忘的对象,而成为体育的主人,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发展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领导全国体育事业发展,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管立体育的职能部门,担负起国家发展体育运动的责任;增加体育事业拨款,兴建体育场馆;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活跃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组建优秀运动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等等。
通过实施一系列举措,我国的群众体育得到有效普及,而且在竞技体育方面也获得快速发展,我国体育运动员技术水平大幅提高,焕然一新的中国体育运动员像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样开始在世界体育舞台上崭露头角。
1952年, 第15届奥运会于芬兰赫尔辛基举办,中国奥委会首次应邀参加,由于接到邀请的时间过晚,中国代表团只有男子游泳选手吴传玉有幸参加了比赛,虽然没有获得奖牌,但完成了周总理要求的“把五星红旗插到奥运赛场就是胜利”的目标,这也代表着中国体育的奥运历程迈开了第一步。
1953年8月9日,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1届国际青年联欢节大学生运动会上,吴传玉以1分8秒4的成绩夺得男子100米仰泳冠军,这是中国选手在国际体育比赛取得的首枚金牌。短短一年时间,中国体育健儿就实现了在国际赛场升国旗、奏国歌的心愿。
1957年11月17日,在北京田径运动会赛场上,郑凤荣以1.77米的成绩打破由美国运动员麦克丹尼尔保持的1.76米的女子跳高世界纪录,成为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女选手。
1959年春天,中国乒乓球运动实现了伟大突破,第二十五届世乒赛在联邦德国的多特蒙德举行,容国团在男单决赛力挫匈牙利名将西多,夺得男单冠军。容国团为中国夺得了世界体育比赛中第一个世界冠军。周总理将容国团夺冠和十年国庆视为1959年两件大喜事,将中国首次生产的乒乓球命名为“红双喜”,乒乓球热随之迅速风靡全国。
1959年9月13日至10月3日,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开幕式。首届全运会设36个项目,共7707人参赛。有7名运动员在游泳、跳伞、射击和航空模型等项中4次打破4项世界纪录,另有664人844次打破106个单项全国纪录。
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十年里,广大人民群众以空前的革命热情投身到群众体育中去,实施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掀起了开展广播体操的热潮,体育场馆设施有了较大的发展,学校体育、职工体育、农村体育一派生机,国民体质得到了很大改善。广大体育健儿屡创佳绩,他们用优异的表现向世人展现了新中国的崭新形象,成功为祖国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这十年,中国体育事业从满目疮痍走向欣欣向荣,由此开启了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