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资生堂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于11月8日至10日在重庆成功举行,中国选手获得2金2银的中国杯历史最佳战绩,到场观赛的冰迷也对赛事有良好反馈。在这背后,是每一个环节工作人员兢兢业业的努力,从硬件到软件,从设施到服务,尽力做好每一个细节。小编今天就带大家从幕后认识不一样的中国杯。
冰
我们的幕后故事,要从冰开始。
一场花样滑冰比赛,成功办赛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高质量的冰。无论制冰技术如何进步,“浇”出一块完美的比赛冰面依旧是需要细心和耐心的辛苦活儿,需要工作人员投注极大的耐心和精力。
“冰需要一层一层的‘浇筑’,什么时候用热水、什么时候用冷水,温度控制在几度,都有讲究。所有因素都会对冰面产生影响,太薄、太硬、太软,都会影响选手比赛。”负责内场管理的辅助裁判孙岩介绍,他已经作为制冰师参与了多届中国杯。这次来到重庆,他依旧要为中国杯的冰面严把质量关。在赛前筹备期,他几乎每隔几个小时就要来到场地,查看冰面的状态。
孙岩观察冰面状态
“这是辛苦活儿:最开始的浇冰工序需要持续一整晚,才能让冰面达到理想厚度。”赛前约一周,国际滑联负责人会来检查冰面状态,部分选手也将开始适应场地训练,制冰工作必须在这之前完全就绪。
今年中国杯首次来到西南地区,孙岩与场馆方面在制冰环节需要反复确认温度和浇冰工序等等,最终才能达到理想效果。浇好了冰面,只能说完成了基本环节,接下来的训练和比赛,冰的维护同样重要,同样不能松懈。
“浇冰车的刀片角度需要操作者亲自调节,调节后就不能再任意移动了,这样才能保证转场间的浇冰顺利进行。”孙岩为此在组委会的工作例会上专门强调浇冰车的维护工作,包括配备备用浇冰车、提醒现场工作人员不要随意挪动浇冰车、并为浇冰车的出入口配置专门的保洁人员和志愿者等。
中国杯第一次来到重庆,组委会希望在每个细节都沟通到位,保证赛场上的万无一失。
路
本次举办中国杯的场馆为华熙LIVE鱼洞体育馆,虽然在建设之初便拥有铺设冰场的条件,但场馆主要服务于篮球赛和冰球赛,要举办花样滑冰比赛,很多细节需要有所改变。
为适应花滑项目办赛特点和要求,各类路线规划就需要组委会细致考虑,悉心安排。运动员区域、组委会区域、裁判区域、记者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相应的路线要求。比如,记者区域需要和运动员候场区分离,唯一的交叉点“混采区”既要保证运动员上下场通行方便,又要确保记者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采访,两者同时都要确保有一条方便前往观众席、入口大厅的路线。
如何准确规划不同人群的行进路线,是赛事筹备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比赛开始前约一周,在每天早上召开的工作例会上,路线规划都成为重要议题之一。
赛前召开全体辅助裁判筹备会
“不像在首都体育馆办赛的时候,在那里办赛次数多,路线规划和相关设备布置已经很成熟了。”一位多次参与中国杯工作的辅助裁判介绍说。针对重庆这个场馆,赛前经过多方讨论和实地观察检验,最终工作人员在平面图上勾画出了所有路线。
确认路线之后,工作人员要为各个区域布置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设施。“运动员来训练后觉得从热身区到冰场的这条道路踩上去容易打滑,我们紧急加设了地垫。”负责外场布置的工作人员介绍,在运动员提出需求的当天,他们就调配物资,在下午运动员第二次训练入场前,地垫已基本铺设完毕,几乎覆盖了运动员可能经过的所有区域。无论是调配物资还是人员配置,组委会赛事筹备和运行的效率始终是一流的。
物
小编在筹备期走进场馆,最大的感受是几乎所有人都“停不下来”。在穿梭往来的工作人员中间,中国花样滑冰协会竞赛管理部副部长许岳峥每天都要和相关人员巡场几次,确认每一条路线的通行情况和每一处设施设备的运行情况。
“今天要完成现场音乐播放的测试,不同位置电梯的运行情况也要确认。”“灯光太亮了,要考虑运动员的比赛感受和对冰面温度的影响。”“运动员医务室的地面有些裸露出的电线,凸起,一定要尽快解决……”在每天早上的工作例会上都有新的任务布置,也有新的问题被提出来,组委会领导立即协调各单位、各部门负责人,着手解决。
工作人员调试赛场灯光
一场花样滑冰比赛需要的物资投入和设备保障,远比普通人设想的复杂而琐碎:开幕式和颁奖需要在冰面上铺设不同尺寸的地毯,运动员休息室需要鲜花和提供用水的冰柜和热水壶,一些房间需要可以实时接收比赛转播信号的电视,运动员下场后要有能看到显示小分表和各类得分细节的电脑,成绩打印分发室的复印机要运行正常,需要配不同颜色的纸张……如果把所有物资一项项列出,恐怕能长到让人犯晕。
一位工作人员开玩笑说,他们负责的是赛事的“基建”工作。在小编看来,这些勤勤恳恳的工作人员是赛事“基建”真正的财富。正是因为他们在每个环节都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才能为中国杯圆满举办提供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