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健身气功协会
要想真正掌握五禽戏,既要会学,还要会练,学练得法,方能管窥其中健身养生之奥妙。学练五禽戏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练五禽,贵在得法
学练五禽戏首先要选择学习内容、制定学习目标,然后对学练内容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以便自我调整和控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得法”是指习练者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一定的计划,进行学习或自学自练的方法。第一,阅读法。习练者阅读有关健身气功、五禽戏等方面的书籍,获得更多的基础理论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在此期间,习练者可以把自读、自思与其他习练者的交流相结合。第二,模仿练习法。习练者对教师所做的示范,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要尽快地在合适的环境下模仿练习,形成动作定型。尽管此时的动作定型还不是太标准,但自学模仿的过程会使自己的动作标准化过程加快。第三,自我反馈练习法。五禽戏功法是比较注重自我感悟的,习练这套功法到底能给身心带来怎样的变化,自己要经常反馈。在反馈中,才能够对五禽戏功法做出正确的评价,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四,比较法。习练者在一起学练,相互比较,弄清楚动作的正确与错误,达成共识,不仅能提高技术水平,而且能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第五,观察法。习练者要经常观察别人的五禽戏动作,取长补短,或者通过观看录像,或者对着镜子观看自己的动作等来获得技能上的进步。第六,讨论法。由于习练者对教材、教师等所授知识的认知不同,可能会造成对功法动作和功理的不同理解。这时习练者可以在一起共同讨论,以交流心得,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调身为先,规范动作
调身是初学者入门的阶梯,是对练功时基本身型和肢体运动的调控,也是调心和调息的基础。此阶段主要学习五禽戏的基本动作及功法,通过教师的正确示范和讲解,使习练者建立正确的运动表象,而后再通过学练进一步掌握动作基本姿势及方向路线,建立动作的基本概念,做到姿势正确、方法清楚、动作舒展、轻缓柔和。在调身阶段,习练者对动作缺乏控制能力,练习时动作容易不协调、紧张僵硬,比如在做“起势调息”时,容易出现动作路线 “棱角分明”、耸肩抬肘等错误动作。因此,在学练中要经常运用比较法、自我反馈法等,及时纠正错误动作,以求动作细节、方向路线变化的正确性。当然,对于学练方法,因人而异,循序渐进,要根据习练者的体质状况来安排合适的运动量。练习时注意把握好动作的速度、步姿的高低、幅度的大小、锻炼的时间,由浅入深,建立良好的动作定型和规范标准。
教师应发挥好主导作用,教是为学练服务的,所以应不断强化,严格要求,通过反复的练习,使习练者对所掌握的动作进一步巩固。对复杂动作,可采取分解练习,为习练者以后的学练奠定基础。如“猿摘”,先进行上、下肢分解的模仿练习,再逐渐过渡到完整动作的自我反馈练习,不断提高动作质量。对“熊运”等强调内动的动作,可重点运用比较法来加深对动作的理解。如两掌在腹前划立圆,因为动作紧张,与腰腹配合不好,往往贴在腹前运转粘滞;但只要腰背、两肩放松,与腰腹运转同向,两掌运转就能圆活自如。将两者练习进行比较,抓住松活自然这个要点,就能很快掌握动作。
五禽戏调身的正确性,还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第一,五禽戏是仿生导引功法,动作要与名称相符。如虎扑,包含了前扑和下扑两个过程,因此必须有向前伸展和向下按扑。第二,五禽戏具有健身功效,招式需要符合健身原理。如鹿抵,要求腰脊能够加大旋转和侧屈,起到强腰补肾的作用,因此步型的固定、两臂的摆动、两眼的视线都要与之相符。
在弄清动作方向路线的基础上,要强调动作的细节,要求动作准确与工整,力求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另外,还要养成多看、多问、多思、多想的好习惯,注意从日常生活中、从书籍文章中、从电视录像中、从交流感悟中汲取营养,提升境界。对五禽戏而言,不仅要留心单个的、静止的动作,还要注意动作的方向、路线以及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动态衔接。比如鹿抵,不仅要注意观察身体朝向的变化,还要注意上下肢的运行路线特点和左右式动作之间的过渡、连接,以确保完整动作的准确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