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来了,又到了老年人骨折多发季节。现代医学认为骨质疏松是老年人骨折的一个重要内因。不是冬天的骨头特别脆弱,而是缺钙的骨头特别脆弱。冬天气温低,人体为了保持体温,肌肉和血管会收缩以减少热量流失,同时氧气和营养供应不足,肌肉弹性和韧带柔韧性都会降低,变得僵硬,对骨骼的保护作用减弱。老人反应相对差,而且衣服穿得多,行动不方便,尤其霜冻天气路面湿滑,老年人容易摔倒和发生碰撞事故,造成骨折。老年人常见的骨折有手腕附近桡骨骨折、腰椎压缩性骨折、股骨颈骨折等。
健客:我以前一直以为冬天骨头特别脆。
云飞:唉,现在网上还有不少这样的说法。健康教育任重道远。
健客:老年人冬天猫家里,少出门,是不是就能避免骨折了呢?
云飞:不行啊,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打个喷嚏都可能造成肋骨骨折。
2020年10月28-31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在杭州召开。会议宗旨是促进我国医学工作者和国际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骨质疏松症和骨矿盐疾病的基础研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水平。同时,为使公众了解和重视骨质疏松症的防控,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联合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共同发布了《“强健骨骼,远离骨折”联合提示》。
健客:骨质疏松就是缺钙嘛。补钙就是了。
云飞:那么你讲讲如何诊断骨质疏松?为什么很多老年人,一直吃钙片,就是补不上?
健客:嗯呢啊
骨组织与全身其他组织和器官一样,存在着生长、发育、衰老、病损等现象。骨转换的基本过程就是去破除旧骨,形成新骨,最后表现为骨的重建。在骨的重建过程中,“破旧快于成新”,骨骼中新的空洞形成更多更大,就会发生骨质疏松。
骨密度和血液中骨转换(代谢)标志物浓度,如骨钙素、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β胶原降解产物、甲状旁腺素、降钙素和25-羟基维生素D3,可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指标,还能反映骨质疏松症患者在3~6个月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依从性。
现代医学发现,骨量峰值男性高于女性,黑种人高于白种人,而白种人高于亚洲人。同一种族骨量的性别差异主要是由于骨骼大小的差异而不是由于骨密度的差异造成的。种族之间骨量的差异是由骨骼大小的差异还是由骨的材料特性即骨的真实密度的差异引起的目前还不清楚。骨质疏松的“种子”可能在母体胎儿期就已经埋下了,而其发病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则可能在20岁以前就已经开始了,特别是在青春期期间骨量和骨骼发育可能会引起老年以后某一特定部位骨量或骨结构的变化,从而增加骨折发生的危险性。因此,对骨质疏松的研究需要儿科学家,病理学家和遗传学家的共同参与。骨质疏松研究的一个明显趋势是从对骨密度测量的研究上开始转变到对引起骨密度改变的结构学基础,以及骨表面发生的代谢变化的研究。骨量同遗传、营养、运动、日照、保健都有关系。
健客:什么意思?
云飞:简单说就是如果小时候缺钙,那么老了容易骨折。如果家里有老人患骨质疏松,那么孩子以后患骨质疏松的风险高。
骨密度的检查结果通常报告为T值和Z值,T 值用于表示绝经后妇女和大于50 岁男性的骨密度水平。对于儿童、绝经前妇女以及小于50 岁的男性,其骨密度水平建议用Z 值表示,但是就Z值而言未给出具体范围,要密切结合临床具体情况才能确定,不能单单看Z值就下定论。无论T值还是Z值,只要小于0,就意味着骨骼强度受损,越小则表示骨折的风险越高。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T值≥-1属于正常范围,-1~-2.5属于骨量低下,≤-2.5为骨质疏松。骨量低下是骨质疏松的前奏,必要时同样需要药物干预。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危害中国公共健康的严重问题。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危害在于非外伤或轻微外伤就发生骨折骨,即脆性骨折,严重影响老年人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建议40岁以上人群开始进行骨密度检测。中国骨质疏松症患者患病知晓率极低。中国首个骨质疏松流调结果显示,40-49岁骨质疏松症患者知晓率为0.9%,50岁以上患者的患病知晓率也仅为0.7%。公众认知程度远低于疾病影响程度。中国中老年女性为脆性骨折超高危人群,骨质疏松相关问题尤为严重。50岁以上男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6.0%,女性患病率则达到32.1%;65岁以上女性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更是达到51.6%,男性患病率为10.7%。针对脆性骨折患者,联合提示指出,要积极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警惕二次骨折的发生。脆性骨折患者是未来再发骨折的极高危人群。初发骨质疏松性骨折妇女中26%会再发骨折,其中23%发生于初次骨折后第1年,54%发生在5年内。髋部骨折者再发髋部骨折风险将增加2.5倍。椎体骨折可增加近5倍的再发椎体骨折风险和2-3倍的其他部位骨折风险。而再骨折则会进一步增加患者5年内病死率。
一旦发生骨折,应开展骨健康状况评估,脆性骨折患者要遵医嘱进行药物干预,同时调整生活方式和减少骨折危险因素,重视防范二次骨折的发生。
健客:为什么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比男性高那么多啊?
云飞:这与女性更年期前后雌激素内分泌变化有关,雌激素有保护骨组织的作用。
药物干预主要是促进成骨,减缓破骨,具体处方交给医生。这里说说补钙。
一是制定合理目标。不同人群,补钙量也不同。生长发育期随着年龄增长,对钙的需求呈现递增趋势。18~50 岁的成年人,钙的推荐摄入量是 800 毫克/天。特殊人群——孕中后期、哺乳期、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对钙的需求量则比普通成人多 200 毫克。
二是补钙,优先选食补。奶制品补钙放第一,其次是豆腐、豆干等这样的豆制品,还有新鲜的绿叶蔬菜、少量坚果等都是可以的。
骨头汤钙含量很低,脂肪含量倒不少。虾皮虽然钙含量高,但盐分超高。每次做汤也就捏一小撮,用量太少,所以补钙效果也不好。
缺钙时,建议优先食补,每天建议摄入 800~1000 毫克钙,且要注意配合维生素D的补充,以确保钙的吸收。食物补充无法满足的时候,钙片也是不错选择,优选奶源钙片。
三是多晒太阳,禁烟酒,限咖啡浓茶碳酸饮料,清淡饮食。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吸收。可是大多数食物都不含维生素D,仅靠食物是很难的。太阳晒太少,很容易缺乏维生素D,从而影响钙吸收。吸烟、喝咖啡、饮食口味太咸,都会阻碍体内钙吸收,导致钙吸收障碍。吸烟会影响骨峰的形成;过量饮酒不利于骨骼的新陈代谢;咖啡浓茶碳酸饮料含脱水因子,喝多了增加尿钙排泄,影响身体对钙的吸收;摄取过多的盐以及蛋白质过量亦会增加尿钙排泄。
最后说说运动。
一是大量研究表明,适宜的运动能够促进骨骼发育,提高骨量、骨密度及骨生物力学参数,为高峰值骨量的获得及骨质疏松的预防奠定基础。跳跃类、球类等冲击性运动对骨骼健康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跑步等低冲击性运动项目效果次之,而游泳、骑行等无冲击性的运动对骨骼健康的促进作用则不明显。
二是运动增强肌肉力量和韧带的柔韧性,增强平衡,减少跌倒,对骨骼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三是运动提高对钙的消化吸收能力。钙通过肠上皮细胞吸收。力量训练有刺激食欲的功能,保证充足的食物性钙源。跑步、椭圆机等身体有起伏摆动的运动有助于胃肠蠕动,提高消化吸收能力。另外,室外运动,晒太阳,紫外线有利于身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排汗会带走一部分纳,减少尿钙排泄。
健客:我听说有些人吃钙片,吸收不好,补了白补不说,还便秘。
云飞:这是因为服用钙片后会导血钙一过性升高,而高钙血症恰恰会影响胃肠动力产生便秘,又要靠益生菌、乳果糖来解决便秘问题。这正好说明运动对补钙非常重要。
这个冬天,让我们拒绝骨折,拒绝骨质疏松。这个冬天,让我们把健康知识散播,像飘落的枯叶孕育新的生命!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欢迎加入健客群,了解更多运动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