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跑者,我不要华丽龙门我要安全完赛
2019-07-23 13:13:59 来源:体育中国

5月26日,长春国际马拉松鸣枪起跑。 

赛后,官媒给出了一组大数据:“本届赛事,组委会选派了197名裁判员、47名领跑员,志愿者2473名,医疗保障人员1134人,设置26个医疗点,设立27个展演区域,组织近30余项群众文体活动展示节目,参演人员达到6000余人。”

与此同时,一则让跑圈再次哗然的消息不胫而走:“当比赛进行到8点30分左右,新民广场附近,一位男选手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

又一起马拉松悲情事件,如同比赛当天的雨,淋湿了太多跑圈人士的心。

近年来,中国路跑赛事如火如荼。2018年,全国31个省市区、285个地级市举办了不同形式的马拉松比赛。然而,在这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诸多赛事,水准却良莠不齐,频发因不规范的赛事运营管理导致的各种问题,而跑友猝死事件,则是其中最让人唏嘘不已的反思时刻。

相比之下,世界六大马拉松之一的东京马拉松被誉为世界上最安全的顶级马拉松赛事,自2007年第一届起至今从未发生过一起“跑者死亡案例”。这得益于东马一直由专业的赛事运营机构操盘,对于医疗服务高度重视,并有足够细致的安排。

当下,有些地方政府看到马拉松带来的城市宣传效应、经济拉动效应等利好因素,盲目办赛,并把专业性非常强的赛事运营交给一些不具备资质和经验的企业或团体操盘,为比赛事故埋下了隐患。非专业的运营机构通常在赛事宣传和赛场氛围营造上投入较大,但是在运动员安全保障及突发事情处理等方面通常敷衍了事,抱着侥幸心理。

诸多医疗专家认为,运动性心脏骤停早救治是关键,每晚抢救1分钟,挽救的可能性下降7-10%,一般晚10分钟的话,挽救成功率即接近于零。

东京马拉松一直提倡全方位的医疗保障:每隔约3分钟的路程就会有2人一组的志愿者,携带心脏除颤仪在路边待命;配有骑自行车的移动救助人员也携带心脏除颤仪;还有与参赛者一同在赛道上跑步的医生,他们身穿特殊标记的马甲,会按照一定的配速,等间隔地跑在跑道上,以应对跑者的突发事故。这些移动救助人员都会携带GPS定位系统,总指挥部会对他们所在的位置进行实时掌握。

2009年日本著名喜剧明星松村邦洋参加东京马拉松时就遭遇心脏骤停,不过训练有素的赛事工作人员迅速帮其进行心肺复苏,为抢救成功争取了时间。

2018年,同样发生在长春马拉松,当天9:53在19.5公里处,移动AED16号工作人员报告有选手倒地,呼吸心跳停止,立即开展急救,并调派救护车到达现场。经过现场急救,心跳恢复,呼吸恢复!

10:05开始转运时,神志逐步恢复。转运至前卫医院时神志恢复,可回答问题,讲明自己姓名。

 入院后,立即进入ICU病房。保险迅速对接,家人随后赶到。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某些国内马拉松赛事,由于运营团队的不专业,往往忽视了路跑赛事运营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安全保障与急救措施,不把赛事保障安全体系提到最重要的位置,而只为了面子上“龙门”的炫目漂亮,只为了台上主办方光鲜的形象,那惨痛的悲剧还会发生。  

我们希望国内马拉松赛事的运营向专业化迈进,同时,需要建立更加科学和缜密的医疗保障体系,才能更有效地减少悲剧发生。社会各界都应客观理智地认识到马拉松赛事的运营门槛之高、责任之重。让那些只以逐利为目的,出现过安全问题的草台班子远离赛事运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是中国路跑产业蓬勃发展牢不可催的基石。

      我们需要这样的马拉松:勇敢出发,平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