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如松
3月23日上午,在兴甫武术学校训练教室,正在进行的是贵阳市省府路小学(圆通校区)四年级3班的体育课,这是他们这学期第2个周的特色武术课。
50余名学生一招一式认真学习,跟随老师的指导出拳、迈腿,做着冲拳、推掌、马步等基础武术动作。
据介绍,兴甫武术学校专门针对贵州省省府路小学的体育课单独设置了“兴趣班”课程,在专业基础上降低了难度,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华武术的魅力。
贵阳市省府路小学送牌匾感谢兴甫武术学校
校长殷切期待贵阳市省府路小学和兴甫武术学校的合作始于去年9月。
“因为省府路小学圆通校区体育场正在修建,学生们的体育课不能正常进行,我们遂提出免费提供场地和教练,为省府路小学部分班级上体育课,直到学校体育场投入使用。”兴甫武术学校创始人兼校长周小菊习武50余年,中国武术七段,是中国武术国家级裁判,常年致力于中华武术的推广和传承。
周小菊希望武术体育课的开展,让孩子们了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
“文化传承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学校课堂,武术课上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们习武德,树立正确的榜样。”周小菊介绍,为了配合学校教育,省府路小学的体育课设置了“武德课”。
据了解,兴甫武术学校去年秋季学期为省府路小学(圆通校区)开展三年级9个班整个学期的体育课。
今年春季学期,正在为圆通校区四年级8个班的体育课和二年级的武术体验课进行授课,1周9节课,每节课时长1小时。
“从省府路小学的角度来看,对青少年的培养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教育要通过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来享受乐趣,锻炼意志,健全人格。”这是贵州省府路小学校长吴丽对体教融合的理解,她认为,学校应该尽量让更多的学生都有机会去体验和感受不同的特色体育课程,让孩子在其中接触到更多的项目。尤其武术又是属于中华的传统文化,可以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实现强身健体。
中华武术传统文化学习教练专业负责记者在贵阳市小十字兴甫武术学校看到,来上课的孩子们无比珍惜这次武术体育课,不论是有趣的对抗摔跤环节,还是教练讲授武术文化环节,他们都端坐如钟、站立如松,认真学习武术知识。
在学生最喜欢的摔跤对抗环节,两位教练抓住孩子后背的衣服,另一位教练教孩子摔跤技巧,如何用巧劲将对方摔倒。
总教练李海洋习武多年,最擅长的是双刀和八极拳,在国内国际各项赛事中频获双刀、八极拳金牌,现在是兴甫武术学校资深武术教练,也是省府路学校特色武术体育课的总教练。
他认为,武术课上,学生安全很重要:“孩子是初学者,我们害怕他们摔倒的时候用手去扶地,摔倒时不正确的扶地很容易受伤,抓住孩子后背的衣服就是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安全。”
一些基本的防身技巧也在课程内容当中,所以课堂上反复强调“武德”。
“老师教会了你摔跤,但是不能见人就摔,我们必须要讲武德,没有老师的允许,不可以摔同学,只能在家和爸妈练习。”李海洋设计课程的初衷就是让孩子们在整个学期尽可能多的体验武术的乐趣,因此,四年级的课程难度是递增的,武德课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
年轻教练罗陶彧阳在专业基础课程上增加了更多趣味性,让整个课堂充满欢笑。把一个勾手动作,比喻成小鸡的嘴巴,引发学生的训练热情,爱上武术体育课。
“对于专业学员,我们会教他们要怎么发力,手应该怎么放,较之省府路小学的体育课更具专业性。”
“少年强则中国强”,贵阳市省府路小学和兴甫武术学校合开特色武术体育课,是体教融合的一次大胆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