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体育强国战略部署,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体育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云政办发〔2011〕183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体育强省的意见》(云政办发〔2020〕47号)精神,切实解决玉溪市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推动玉溪市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玉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近日出台了《玉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玉政办发〔2021〕3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结合玉溪实际,多措并举强化玉溪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
加强文化教育
打牢运动员发展基础
《实施意见》强调,市、县(市、区)教育体育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遵循教育规律和体育人才成长规律,把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确保所有适龄运动员依法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切实加强运动员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引导广大运动员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实施意见》要求,玉溪体育运动学校和市、县(市、区)少体校要积极吸纳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共建、联办等方式引入、补充优质文化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置,保证运动员文化教学需要,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进一步强化教育科学研究,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保障运动员文化学习时间,运动队外出集训或参赛1周以上的,可采取选派文化课教师跟队教学辅导或就近联系学校借读等方式保证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因训练比赛耽搁课程的,应及时安排网络教学或补课辅导。
《实施意见》还要求市、县(市、区)教育体育部门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督导,定期开展运动员文化教育专项督导检查,监督指导学校完成相应阶段的教学任务,重点检查运动员课程标准实施和赛前文化课测试通过情况,对运动员文化课教学工作进行统一考评。全面推行文化课测试,测试成绩不达标的不得进入市级运动队。
拓宽输送渠道
建立科学的育才体系
《实施意见》要求鼓励运动员参与上级训练单位运动训练,积极向上输送高水平优秀运动员。对符合条件,拒绝省级及以上训练单位招收的运动员,不予享受保障政策。
《实施意见》提出,市、县(市、区)教育体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运动员升学深造平台,在部分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实施体育自主招生,贯通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体育后备人才成长的有效通道。鼓励退役运动员通过普通高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招生和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等单考或统考形式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同时大力开展运动员职业教育,整合现有体育资源,推行体育行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场地工、体育经纪人等工种优先录用获得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的退役运动员。开展运动员职业转岗培训,帮助运动员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技能,切实增强就业的社会竞争力。
加大保障力度
完善运动员激励机制
《实施意见》提出,要强化运动伤病防治保障,建立优秀运动员健康体检档案,及时掌握优秀运动员身体健康情况。加强对运动员运动伤病预防知识的教育,普及各项目训练中运动性伤病的预防和治疗基础知识。组建运动员训练康复中心,改善运动员训练恢复设施条件,加强医务监督和科学研究,提高训练水平,切实减少运动性伤病的发生。根据运动项目训练和比赛特点,为运动员购买基本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保险。
结合玉溪实际,完善运动员参加国际、国内及省级重大比赛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广大运动员投入训练比赛的积极性、主动性。
强化入学保障。对代表玉溪市参加云南省运动会青少年竞技运动项目比赛获得前三名的运动员,可根据本人意愿和实际情况,在玉溪市全市范围内选择一所公办基础教育学校或中职学校就读。对调整退队的运动员,由原输送县(市、区)及时安排到相应学校就读。所有统一安排的运动员与正常招录学生享受同等待遇。
强化就业优待政策。自2022年起,对处于中学教育阶段,代表玉溪市参加云南省运动会青少年竞技运动项目比赛,获得前三名的玉溪户籍退役运动员,年龄在25周岁以下,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给予就业优待。符合优待条件,经省级训练单位招聘后,未达到省级政策安置的退役运动员,就业优待年龄可放宽至30周岁。
强化组织领导
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玉溪市还将成立玉溪市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由玉溪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成员由市委编办、市教育体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等部门主要领导组成,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密切配合的协调运转机制,定期不定期研究部署、协调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市、县(市、区)财政部门要将运动员文化教育、参赛激励、退役运动员就业帮扶、职业培训等保障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加强经费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保障各项政策顺利实施。
《实施意见》还提出应当大力宣传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新要求新举措,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