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去,智能移动方舱就是一辆平平无奇的厢式货车,和想象中的“黑科技”差距甚远。但其实它并不是我们以为的南来北往的“运输使者”,而是冰球场上的“应急大夫”。从受伤到完成治疗,时间不超过10分钟!
驻守“相约北京”测试赛现场的智能移动方舱 图片来源/北大口腔医院
在现代冰球比赛中,运动员们都会穿上专业的护具,但是由于双方在场上对抗激烈,运动员也难免会受伤,尤其是头面部。为了让冰球运动员及时得到医疗诊治,国际冰联要求举办冰球比赛时必须备有CT扫描设备来保障运动员的身体安全。于是在“相约北京”的冰上测试比赛中,国家体育馆出现了这辆被称为“智能移动方舱”的工程车辆。
“冬奥会冻伤及颌面创伤综合防治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教授彭歆,形象地把智能移动方舱比喻为冰雪赛场上的“应急大夫”。智能方舱具备融合颌面创伤智能化分析、冻伤产热复温、心肺诊疗监测三项功能。面向冬奥赛场可能发生的“颌面创伤”“冻伤”等应急救护情况,智能移动方舱的作用就是冰雪赛场上的“应急大夫”,在事发当下即可快速决策,结合专家远程会诊平台反馈进行诊断,提高了冬奥会现场救治水平。
智能移动方舱“身体”虽小,室内面积不到20平方米,但“五脏俱全”,可容纳颌面创伤CT扫描,给冻伤的运动员复温、对心肺进行监测和诊疗的所有仪器,实现了传统医疗技术与现代高科技的完美结合。
“相约北京”冰球国内测试活动比赛现场 图片来源/北京冬奥组委官网
在国家冰球队的集训过程中,就发生过国家运动员颌面部骨折的病例。由于项目的特殊危险性,国际奥委会要求冬奥会的冰球比赛现场必须有CT扫描设备。
在未采用智能移动方舱的比赛中,如果运动员受伤,通常先拍片检查,出片后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读片,判断是否出现骨折,这种传统的医疗方式耗时相对较长。
有了智能移动方舱以后,30秒就可以完成整个过程:包括对运动员进行CT检查,输入诊断数据,生成诊断结果,发出诊断报告,给予治疗建议等。一眨眼工夫,全部搞定,保障了运动员可以在救治黄金窗口期得到有效治疗。
智能移动方舱为“相约北京”冰上测试活动提供保障 图片来源/北大口腔医院
另外智能移动方舱还可以远程会诊,它可以把运动员的CT结果通过5G网络传输给远端的专家,进行远程诊疗,给予精准权威的处方建议。
“白金十分钟,黄金一小时”。面对突发状况,应急医疗救援就是在与时间赛跑,节约一分钟就能给受伤的运动员带来转机与希望,而救援时间的高效压缩来源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智能移动方舱是“双轮驱动”,一是基于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智能化诊疗平台,二是基于5G网络和语音智能提示技术的专家远程审核网络平台。依托两个平台,医生可以在事发时作出快速决策,提高了冬奥会现场救治水平,缩短了救治时间,保证了移动方舱内救治的高效与专业。
“冬奥,智能新时代。”这是今年北京冬奥会的理念。相较于2008年用科技奥运来“证明自己”,14年后,北京将不仅通过奥运平台展现科技发展的新成果,而且也将让科技“落地”于百姓生活与产业的发展。让我们一同展望:2022年的科技冬奥不但能够将科技应用到运动赛事,还将科技之光普照祖国大地!
科学性审核:杨旖旎 博士,国际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