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
在哈佛,利瑞和阿尔伯特是冉冉升起的学术新星,虽然研究方法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样本量不足,对照组不合理,过度依赖服药者的主观报告等。在主持赛洛西宾项目时,利瑞开始接触LSD,这种用真菌代谢产物合成的药物给他带来莫大的震撼,让健谈的他久久沉默不语。利瑞认为,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正确用量的LSD 可以改变人的行为方式,对未来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利瑞和阿尔伯特提倡暂时性的意识改变和宗教性的神秘体验,能绕过人脑常规流程,获得醍醐灌顶般的智慧与觉悟。这完全站在当时主流心理学的对立面,学生家长也抱怨该项目,毕竟哪个父母愿意自己的健康的孩子成为他人的试药的小白鼠呢?
1963年春,利瑞因缺席预定讲座而被解雇,尽管他坚称自己已经履行了教学义务。阿尔伯特因被告发向本科生分发赛洛西宾而被解雇。走出象牙塔,他们成为反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利瑞认为,政治问题是心理问题的表现,而心理问题本质上是神经化学问题。他们辗转搬进纽约市米尔布鲁克的一处大宅,四层64间房的巨型别墅,俗称米尔布鲁克。这里吸引了各行各业各阶层人士,音乐家、小说家、艺术家、精神科专家、宗教人士都报名参加LSD训练班。他们的活动多样,精于传媒,“迷幻剧场”公演,获《纽约时报》报导,随之而来一连串公开活动,最高峰时参与人数达6000人。利瑞等人继续钻研迷幻体验,撰写心灵漫游指引,教人如何使用迷幻药,举行瑜珈及冥想集会,呼吁年轻人摒弃旧我……他们尝试创造一个异教,为生活的艺术做出新的贡献。11月22日,肯尼迪遇刺。“婴儿潮”一代年长的已17岁,临近高中毕业,开始走出伊甸园。
健客:之前提到过婴儿潮,到底什么是婴儿潮一代?
云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1946年到1964年,美国出现了一次人口高峰。在此期间出生的人被称为婴儿潮一代。反文化运动的发生与这一代人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
健客:什么是反文化运动?
云飞:60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的一切抗议运动,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者权利运动等方面的政治“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士及神秘主义等文化“革命”。那时,美国正在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社会结构面临调整。青年人反政府游行示威是转型时期矛盾和冲突的产物。冷战及社会动荡,又加剧了反抗。
健客:什么是嬉皮士?
云飞:嬉皮士本来被用来描写西方国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嬉皮士没有宣言或领导人物,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映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他们提倡非传统的宗教文化,批评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反抗政府对公民的权益的限制,大公司的贪婪,传统道德的束缚和战争的无人道。嬉皮士后来被贬义使用,来描写长发的、肮脏的吸毒者。保守派人士使用嬉皮士一词作为对年轻的自由主义人士的侮辱。
健客:反政府啊!弱弱问一句,婴儿潮一代爱国吗?
云飞:对婴儿潮一代,确实存在各种批评声音。据说,有位牧师认为将这些孩子培养成反对自己的国家的、不负责任的、无教养的、无爱国心的年轻人,都是一本畅销育儿书的错。
健客:什么育儿书啊?!
云飞:《斯波克·育儿经》,中文版于1999年出版。
持续的社会动荡和冷战对峙,的确使婴儿潮一代经历了太多事情。但是面对挫折,他们做出的反应不是颓废、消沉而是反抗。他们反对政府,但并不反对美国及其民主制度。对政府的不信任,对越战的愤恨,从来没有导致爱国主义的消亡。
健客:有点乱,到底什么是爱国,什么是爱国主义呢?
云飞:嗯,似乎这是一个比什么是自由,什么是自由主义更现实的问题。
健客:呵呵,别绕弯子了,直接说吧。
云飞:让我们看看翻译家、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的资中筠是怎么说的吧。
谈到国家,中国人最讲爱国主义,我不喜欢主义两个字,我喜欢爱国,我觉得我非常爱国,但是一加上主义呢,就有一种强制和功利性。爱国是人的一种天生的感情,就和爱家乡,爱父母,爱自己的亲人一样,是没有人能够强迫的。我们谈到国家的时候,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个是自然的国家,即故土,就是你生于斯长于斯,也许你不一定终老于斯,但是这就是你生长的地方。这个字,因为中国字里头分得不是太清楚,我不得不用外国字,这个故土的字是country,就是这个国家,是先天而不是后天的。
第二个,当我们想到国家的时候是民族,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积淀了长远的历史和文化形成的一个特点,我们大家都认同的这是民族,用英文字来说是nation。民族一半是先天的,一半是后天的,不是一个原始的土地,而是有很长的历史和积淀在这里。
第三种情况就是政治性的国家,带有政权的国家,这个在英文字里面是state。国家就是有一拨人在这统治,也可以换另外一拨人在这统治,但是国土还是它、民族还是它,但是这个国家的体制或者是一些统治者是可以改变的。
那我们爱国家爱什么,我想我们真正的自然的爱是爱故乡爱故国,无论你走到天涯海角,也忘不了我曾经生长的这个祖国。
其次是爱民族,因为我们在这个民族的文化里,尽管我是学外国文学的,但是无论如何,我能调动的根是中国的文化,我外国文学学得再好也不会变成外国人,这是一个民族的概念。
而第三个层次国家,那就很不一样了。你可以不爱它也可以爱它,你可以保卫它也可以推翻它,改朝换代都是以第三种国家作为依据。所以这第三种国家是可以爱可以不爱的,甚至在全球化的时代,你可以不想当这个国家的国民,加入别国的国籍,而你心里头,可能还眷恋原来的故土。这是另外一回事,我觉得这三个层次是应该分清的。
健客:能不能举个例子。
云飞:嗯,资中筠举了一个外国人的例子,当年一个英国人为了争取信仰自由,他就跑到了美洲去闹独立,在美洲反对自己本国的国王,但他本身还是英国人,承载着英国的文化,这是把“国家”带到了美洲,这是一种情况。
健客:不太明白,这人是谁啊?
云飞:潘恩。1774年,潘恩来到美洲,凭富兰克林的推荐信在费城担任《宾夕法尼亚》杂志的编辑。当时,正值北美人民反英斗争风起云涌,但是,人们的君主制观念还根深蒂固,就在这样的形势下,潘恩发表了影响深远的激进小册子《常识》,公开提出美国独立革命的问题,并竭力强调革命之后建立共和政体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当时200万北美居民中几乎每一个成年白人男子都读过或者听过别人谈过这本小册子。这本书改变了人们寄希望于英国国王的模式思维,民主独立成为主流思想,成了美国独立革命的教科书。
潘恩不仅写出了《常识》这本书,还投笔从戎,亲自参加战斗,为他热爱的民主事业不惜流血牺牲。然而,潘恩身份仍旧是卑微的,并且来到北美的时间较短,加上他关于宗教方面的许多极端的思想,使他没能在美国独立战争胜利之后享有英雄的荣誉。反而受到排挤,不得不避居到法国和英国。
1789年,潘恩参与法国大革命,成为领袖之一,但因为政见相左(潘恩反对处死路易十六),被投入监狱。数年后,他几经周折返回美国。1809年,这位美式政体的开创者在贫困潦倒、屈辱愤懑中孤独地死在纽约,身后竟乏人送葬。不能不说,这就是真实的残酷的不公正的历史。
据他的房东太太回忆:
下葬的场面让人揪心:“当棺木落地时,墓土撒上时,我站在墓穴的东端,让我的小儿子站在西端。环顾周围寥寥的旁观者,我说:‘啊,潘恩先生:我的儿子站在那儿,代表美国向您致谢。而我,则代表全体法兰西人民!’”
健客:有点感动。
云飞:资中筠继续举例说明。再比如,美国人最爱的是什么,最认同的国家是什么?因为美国人是由全世界的移民组成,包括非洲人,亚洲人,欧洲人等。他们都带着自己本国的本土的文化和民族特色移民到了美国。他们爱的是什么东西?他们爱美国的宪法。这个宪法凝聚起来这个国家,保护这里人民的利益。假如没有这个宪法,换了一个体制,变成了专制体制,他们可能就跑掉了。有这么一个例子,美国在上世纪30年代,很短的一个时期,大概是1935年,我们叫做麦卡锡时期,非常专制,剥夺了很多人的自由,在那几年里,美国的很多精英就跑到欧洲去了,他们觉得不能够认同这样一个专制的国家。比如我们熟悉的斯诺,他就跑到瑞士去了,因为他要逃避麦卡锡。卓别林,他也是觉得受到了某些自由的限制,跑到瑞士当公民去了。如果麦卡锡主义长期下去的话,我觉得美国就会发生革命,或者是美国人全跑掉了。所以,到底是王朝是国家的目的,还是保护民众的权利和福利是国家的目的?在中国过去几千年的历史里,王朝是国家的目的,皇恩浩荡,食君之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是到了现代国家,这样的观念就改变了。
健客:大概明白了,爱国分三个层次。
云飞:更精彩的还在后面。她认为,国家的拐点在于从古代的国家到现代的国家,即是“打出来”的,也是“谈出来”的。
“打出来”的国家就是谁掌握军权,谁本事大,用暴力推翻另一个团体,占领这个国家,然后我的子孙就要世世代代都要继承这个国家。
现代的国家是“谈出来的”,我们来讨论,假如你的意见对,我们就给你一个法律来保护人民的利益,如果你这个不对,是倒行逆施,到一定的时候,或者用选票或者用另外的方式,来换一个,这个是现代国家的概念。也就是说不是每个人都有义务爱第三种层次的国家,即用政权得到的国家。这个统治集团不能代表人民的利益,不能保护人民的福利,你完全可以以爱国的名义推翻它。但是我们还是希望最好不要用暴力,而是用谈判的方式,用和平的方法,这样我们的国家就会走向文明。这是我对现代国家的一个看法吧。
大部分现代文明的国家都是“谈出来的国家”,即用谈判来实现改变某种方式、或者体制、或者某种法制。所以说谈到爱国,我觉得爱国就是这么一个爱法。即使有些人跑到国外去,变成了别国的国籍,但是他还是眷恋故土,眷恋原来的民族文化,愿意为原来的民族文化出一份力量,这个也无可厚非,完全应该加以鼓励。但是一旦这两个国家打起仗了,他必须要忠于某一个政权。为什么在太平洋战争,美国人把一些已经入了美国国籍的日裔圈起来?就是怀疑他们的忠诚,到底是忠于原来的国家,还是忠于现在的已经入了籍的这个国家。
我想,我们到了现代,对于国家的这个概念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文明的向前的观念。就是一个政府到底是谁养活谁,过去说食君之禄,皇恩浩荡,现在应该说是纳税人养活政府,我们出一点钱养活你,请你为我们服务。要是倒过来想的话,老百姓一点福利全是统治者恩赐的话,这个国家我认为是倒行逆施的,整个逻辑是倒着的。
健客:能不能举一个反文化运动中的例子?
云飞:就说反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霍夫曼吧。他给女儿起名为“美国”(America Hoffman),体现爱国情怀。
一位反文化运动参与者这样说:“虽然我们是被溺爱的一代,但对美国的热爱使我们变得坚强。我们的确经历了太多的动荡,但我觉得自己从未消沉过。水门事件和越南战争,从未动摇过我对祖国和民主制度的热爱。这是因为我们的祖先跋山涉水,来到这块陌生的土地,为的是建立一个以个人自由和社会正义为基石的理想社会。它是美国的国家认同,是合众为一的基础,也是我们的理想之所在。美国历史教科书一直是这样教导我们的。我笃信《独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这是美国的精神。我们的社会之所以出现问题,是因为政府滥用了权力。这不是我们祖先的理想。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反抗,来拯救美国。”言归正传。
1964 年,《迷幻体验》出版,这是一本基于《西藏度亡经》的LSD之旅手册,由利瑞、阿尔伯特和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赛洛西宾项目参与者梅茨纳合著完成。据说,他们在研究各种宗教修行方法时,发现《西藏度亡经》的内容跟迷幻体验惊人地吻合,在LSD和其它迷幻药影响下,经历的“自我死亡”本质上与死亡过程相似,需要类似的指导。
健客:《西藏度亡经》是什么书?
云飞:《西藏度亡经》是西藏死亡文献《中阴闻法大解脱》的第一本英文译本。又名《中阴托多》,意思是“死后层面上听闻解脱”,即死去的人从以前的生活过渡到新的目的地。
1965年底,利瑞因藏有大麻而被捕,被判30年,之后获准保释,但美国媒体疯狂报导却大大宣传了LSD。由于米尔布鲁克被美国联邦调查局多次扫荡,利瑞等人陆续西迁,加入嬉皮士。1966年,加州立法禁止LSD,反对者在旧金山金门公园组织“爱的游行”。同年,歌曲《明天永不知晓》由列侬创作,歌词几乎都出自《迷幻体验》。为了重现服用 LSD 时那种失真的感受,披头士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录音室中,让唱片不再只是现场演出的录音,流行音乐真正进入唱片的时代。1967年,仍旧是旧金山金门公园,在规模更大的“人的聚会”上,利瑞发表讲话,高调鼓励年轻人“Turn on, tune in, drop out”,派发《开始你自己的宗教》小册子,刺激反叛情绪,同时激怒无数家长。同年,《时代》杂志将嬉皮士作为其封面故事——《嬉皮士:一个次文化的哲学》;美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全面禁止LSD,反而使其成为与和平、性解放、结束征兵、生态等密不可分的政治问题。与此同时,利瑞的战友阿尔伯特离开美国前往印度寻求真理。
健客:很少不翻译,直接上英文。“Turn on, tune in, drop out”恐怕不简单吧。
云飞:Turn on, tune in, drop out口号带动了迷幻药的“反文化”浪潮,使利瑞成为尼克松眼中“美国最危险人物”。
健客:这个口号是什么意思呢?
云飞:Turn on 直译为“开启”,意味着在迷幻药、冥想或其它方法的帮助下进入内在,对一个人可以达到的许多意识层次变得敏感。Tune in直译为“调入”,意味着与周围的世界和谐互动,表达一个人新的内在观点。drop out直译为“退出”,表明脱离非自愿和无意识的承诺的积极过程。利瑞直接号召觉醒的年轻人从高中辍学,从大学辍学,从研究生辍学,他想表达的是迷幻药创造一种“新意识”,教你拒绝压迫性政治、战争、暴力、兵役、种族主义、色情虚伪、性别歧视和既定宗教。该口号还可译为打开,收听,退出;打开,跟上,离经叛道;激发热情、内向探索、脱离体制。之后居然还调整过前两个词的次序,实在不好翻译,只好保留英文原文。
1968年是多事之秋。首先,激烈的反战示威遍布全国,芝加哥上演了一场大规模警民流血冲突,事后警察抓人,霍夫曼就是其中之一,控告他们结党密谋,企图推翻政府。同年利瑞夫妇因藏有大麻和LSD而再次被捕,并勒令接受精神治疗。
1969年,最高法院在“利瑞诉美国”一案中同意利瑞的观点,宣布《大麻税法》违宪,并推翻了他1965年的定罪。斗志高昂的利瑞随即宣布竞选加州州长。同年,列侬等人邀请利瑞夫妇到加拿大蒙特利尔一起录制反战单曲《给和平一个机会》,其后利瑞请求列侬为他写一首竞选歌,当时他的竞选口号是“一起来加入我们的派对”,于是炙手可热的歌曲《一起来》问世。
健客:看来美国最危险人物也是爱国者啊!
云飞:嗯,利瑞基于个人自由(改变自己意识的自由)理念,提出“新独立宣言”。关于爱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顾炎武说的简单明了,“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健客:什么意思啊?我比较熟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云飞:嗯,这八字成文出自梁启超。“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光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纷争不断,是天下将亡。保国只需由掌权者去谋划。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
然而,1970年利瑞再次被捕。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