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互联网品牌运维专家郑新安
近日我在公号上看到一个故事FM挺有意思,内容大多是财经创业的故事,此类FM将深奥的财富创业用“故事会”的方式传播给受众,看的人当然很多。这年头,谁也不去看专业的解读,能听听段子就能知道平时难懂的创富内幕,谁不愿意呢?
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思路,这事会有流量。
说这事,只是其一,重要的是我看到我认识的一个老板在那说自个创业失败的故事,那听得就更真切了。这个老板不是别人,就是原来北京广告人书店的老板徐智明。他的创业故事,让我再一次关注“流量、产品、运营”这个互联网公司创业的重要关系处理,教训深刻啊!
广告人书店的事,就是一个传统市场的需求填补,并没有多少内容可说的。可说的是他搞的那个“快书包”业务,实际上是一个周边电商的项目,如同是线上711。就这样一个电商品牌,起名为“快书包”,主打“一小时送到”。品牌名与实际运营产品无关联,还有歧义,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卖书的呢?买个副食,需要“一小时送到”吗?这个流量准确吗?
它还不是现在的“闪送”,他的项目和这个流量是不一样的。
在亏了500万之后,项目失败了。还好,花的并不多。
现在徐总在各大平台讲述自个失败的故事,首先承认定位错误,产品功能诉求错误。当然,运营上的问题就更多了。这三大问题,实际上,每一个创业者都相当自信的,当项目创立起来以后,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错的。而在实际的运营当中,恰恰是这类问题发生了重大错误而不知,最后导致创业失败。
徐总是我熟悉的人,虽然,他的事我没有参与,只是远远的听说,但一听说就完全明白了。
现实也是这样,有些很明白的事,运营公司常常是犯错最多的。
流量实际上就是用户,没有流量则没有产品,没有产品则没有运营。
流量:用户在哪里?谁是我们的用户?用户都在哪里聚集,在哪里汇聚,他们有什么需求,都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如何为他们服务。找流量看似人人都会,人人都明白,实际上,常常都会看错。流量搞错了就是战略性的错误,后面的产品,运营全盘皆错。
产品:用户为什么要到你这里来,你能为他们解决什么问题?在移动APP时代,一个APP解决一类问题,一类APP解决一种问题。每一种APP之下的规则、数据、服务器体系、商品、店铺、算法机制都有不同,这关乎精准的产品设计与定位。一点马虎不得。有道是,大部分项目的第一产品经理就是老板,但老板只看到了流量,并没有能力打造一个好的产品,那么,接续流量的产品经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这是个生孩子的人,身体不健康,生出的孩子可想而知。产品经理一头连着程序员和技术中台,一头连着销售和合作伙伴。
它同时也是流量与运营的中枢,太重要了。
运营:如何服务市场,提高用户的体验,实现品效合一?光有流量而无收益那是叫好不叫坐,就是耍流氓,这是不可以的。运营是个品牌营销活,地推?拉新?搜索?种草?两微一抖?有效处理B端客户和供应链关系?真正实现既有流量又有转化,实现品效合一,这不是一个容易的活,那要凭实战经验,是干出来的能力才能驾驭。
在时下的互联网圈,最牛逼的产品经理都来自于BAT,由他们分化出来的产品经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独角兽公司,核心在于他们这三者的关系都明白,而且有超强的处理能力与管理能力。
腾讯的产品,阿里的运营谁可超越?百度在产品与运营方面都乏善可陈,可对流量的搜索谁还比它更牛逼?
不要搞那么多功能,你只要在一项上有所作为就能将流量截流下来,成为你的现金池。
产品这件事实际上是流量的服务者,运营的支持者,没有好的产品一切都是浮云。
有流量就是在有市场需求的地方,创造了好的产品,有了好的产品要保持高效的运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用户。2018年10月,腾讯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组织架构调整,是为在运营上的重要行动。现在旗下的六大事业群:WXG(微信)、IEG(互动娱乐)、PCG(平台与内容)、CSIG(云与智慧产业)、CDG(企业发展)、TEG(技术工程)。针对流量与产品特性进行了价值最大化的运营变革。
以产品功能为事业群体制,而不是以内容划分事业群体制,以内容划分运营体制,那完全是传统公司的做法。
腾讯业绩表现最好的两个事业群——WXG和IEG,是腾讯的流量担当、创新支点;IEG则是五大工作室群构成的松散自治体,是腾讯的利润引擎和现金牛。
OMG(网络媒体)和MIG(移动互联网)被并入SNG(社交网络),形成了全新的PCG。此前,OMG在信息流阅读、长视频和短视频方面均大败于“头条系”;MIG的工具类应用则逐渐被边缘化。反观SNG,核心的QQ应用已经成功转型为以95后为核心用户的“年轻化酷炫社交平台”,重新走上了上坡路;
其次,云服务被从SNG(前台)、TEG(后台)当中剥离出来,加上其他事业群的企业软件和AI技术,成立了全新的CSIG。
最后,各事业群的广告资源被整合到CDG旗下的AMS(广告业务线),由公司统一调配。这是在“大分权”体制下的“小集权”,因为广告主肯定希望与一个统一的腾讯广告销售部门打交道。
看看腾讯这种“诸侯林立”的联邦体制,完全是按产品功能与流量来进行运营的。连运营收益分账结构都是,腾讯公司层面扣除30%;微信或QQ分走30%,作为导流的代价;市场团队和运营团队各自分走5%-10%;剩下的由研发工作室支配。在整个流程中,研发工作室自负盈亏,多赚钱就意味着有更多资源发奖金、扩张团队;
再看看阿里巴巴,也是根据业务体系进行拆分管理的:
零售业务,包括中国在线零售(淘宝、天猫、聚划算等)、新零售(银泰、盒马鲜生等)、全球及跨境零售(速卖通、天猫国际、Lazada等)。其中,前者是阿里的现金牛和短期利润增长引擎,后两者则是战略发展方向。这个业务包含多个事业群,例如天猫、盒马都是独立事业群。
批发业务,包括1688.com、零售通、Alibaba.com等。这是阿里的“龙兴之地”,虽然现在对收入和利润的贡献都很有限,但是在打通上下游、维持B端客户黏性等方面,具备一定的战略意义。
消费者服务(O2O)业务,包括饿了么、口碑、飞猪等。它是阿里“新零售”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提高用户黏性、获取用户数据、交叉变现等方面具备很强的现实意义。
阿里是一个“中央集权”体制,各项业务融合为一个紧密的整体。
通过以上腾讯与阿里的管理运营服务上的设置可以看出,当一个公司产品确立之后,负责养孩子的人非常关键,他一定是按不同的孩子的功能特点来设置不同的奶妈,如此这样,才能让一个个孩子相安无事,相势发展壮大。
做好产品定位与细分,做好运营管理与服务,如此这样,我们的创业项目所面对的流量才不会浪费,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这些流量转化、提升、变现,这是互联网公司运营管理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