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互联网品牌运维专家郑新安
体育是一个内容生态产业。生产端通过线下赛事的举办获得广告、赞助、产品销售的利益回报,但体育内容端的价值最大化远远不够,还有巨大商业价值有待开发。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内容的传播价值获得了新生。内容端通过APP的形式分发,使体育赛事内容重新获得价值最大化。
其实,体育本身就是授权商品的自带内容驱动带:商品与IP结合,可以让商品和用户的距离更近,让商品带上新内容、新话题,使商品更易触达粉丝消费者的内心动机。
这么好的内容电商源头,是互联网公司重金布局体育内容IP版权的主要动因。
中超、亚冠、西甲、德甲、意甲、法甲、欧冠、欧联、WWE、UFC、排超等,这些以大球赛事为核心的体育头部内容矩阵,成为让内容端价值最大化的新媒体体育平台,让线下内容端,“IP原创孵化”、“泛体育内容”、付费会员、广告获得新的售卖机遇。
当然,这样的逻辑并不新鲜,各类平台公司还有进一步的细分与延展模式。
腾讯体育主打赛事直播;
阿里体育关注线下赛事服务和场地运营;
苏宁布局IP赛事版权;
赛事直播可快速获粉,流量来得快。
线下赛事和场地运营着眼于阿里电商生态的融合。
IP赛事获取,缘于付费会员与广告的售卖。
不同的模式,着重点不同,略有交叉。比如,IP版权谁都在抢,广告与会员,增值服务人人都在干,并无太严格的区隔。但有一点是趋同的,就是大家都是玩内容电商的思路,其落脚点有一定的差异而已。
如阿里避开大球运作,主抓电竞、拳击等个性赛事;早在2016年就宣布打造电竞赛事WESG、成立国际路跑联盟WORA等。阿里这种干法是在自造IP内容,以求与阿里电商融合互补。
而腾讯关注于大球,5年5亿美元签下NBA网络独家直播权,让腾讯体育瞬间圈住了大头篮粉。品牌流量和知名度一路暴涨不止。有官方数据显示,腾讯在拿下NBA版权第一个赛季后,主力用户数量就实现了2倍多增长,由全网1.7亿增加至4亿。
有道是,有钱是有钱的玩法,没钱是没钱的玩法,关注大球速度快,赚的是广告钱。
腾讯这种玩法和当年乐视体育如出一辙。乐视依靠大量足球赛事版权,使其估值达到了238亿人民币,成为了当时中国第一大互联网体育平台。那么,乐视玩残了,是不是这个玩法就不灵了,完全不是。原因这里不再赘述,可以去找度娘。
想想看,一个平台的价值建立在他人内容的服务之上,居然估值比各内容生产端还值钱,为什么?这不是内容生产不值钱,而是内容端触达用户分发的力量没发挥所致。其实内容端也很赚钱,分发商还这么赚钱,这就是良性的互补生态模式。
内容种子很重要,发挥价值还得要分发果实。
互联网体育内容平台实际上是果实的分发商。
种子内容只是围绕赛场运营,它要想价值最大化很因难。因为,再大的赛场,到现场的人数也有限,观看的方式也远不如线上播放的体验精彩,因此,它的内容价值转换不可能与互联网体育平台相比拟。
互联网体育平台是放大器,是新戏本,是新电影。而原创的线下内容比赛充其量只是文字小说,远不如电影来的受众广泛,这就是互联网体育平台的价值所在。
无论是腾讯、阿里还是苏宁等互联网体育平台公司,都是通过重金捕获体育内容IP版权,再通过付费会员与广告将内容最大化的转化。
阿里体育做的是基础平台,它们将体育为内容当成阿里零售的一部分,以为其它商品服务导流。体育内容是高频活动,几周就有一次国家级比赛,洲际大赛就更多。这些赛事可以与阿里零售形成互动,这些互动可以将球星的球衣、纪念品,与零食外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销售,形成阿里零售和电商的融合发展新态势。
阿里通过IP体育内容,调动了淘宝、天猫、饿了么、盒马鲜生、支付宝、飞猪等阿里生态,将端口流量、技术等资源向一个入口汇聚,以此形成内容电商的新天地。
而苏宁则依据线下店的优势,让线上线下的体育零售融为一体,线下通过开设体育零售点进行授权商品售卖,线上重点搭建品牌旗舰店来售卖商品。
腾讯是成熟的互联网平台公司,它们轻而易举的开通直播变现方式,通过现在流行的在比赛过程当中通过带货去衍生产品,坚持线上、线下的零售场景构建;让赛事直播与商业的互动环节进一步加强,会员收入进一步上升、人均ARPU值不断提高,以此形成新的体育内容商业生态链。
当然,变现最直接的会员方式,是用单价的提升来转化,用分级高阶、中阶、低阶门槛,像ESPN一样把会员基数无限放大,给会员以更多实惠,形成会员认可的一个价值包是最基础的变现产品。
互联网体育内容平台公司作为体育生态内容的转换器,给用户浸入式体验更强,7x24小时不间断内容服务比线下传统的更精彩。同时,这类平台公司,还围绕各类头部IP衍生出各种自制内容,采访球星,深挖球场、球员背后的故事,让内容更加娱乐化,戏剧化。除了付费会员,广告,赞助,IP原创孵化之外,积极拓展线下培训、赛事,发力校园体育、电子竞技,让线上传播内容生态更加优良,形成变现产品的良性自循环。
抢点IP内容,玩转内容电商是大头,通过内容分发赚广告与会员的钱已经很传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