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华网微博
今天是2021年1月20日大寒,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恰逢庚子年腊月初八。大寒和腊八遇到一起不容易,差不多总要间隔10多年,上一次还是2002年1月20日,下一次则要到2032年的1月20日。
健客:我有点糊涂了,大寒和腊八不都是咱们中国的(历法)吗?怎么还变来变去的,好不容易遇到。
云飞:阳历、阴历、农历、公历这些词汇我想大家都听说过吧,可能很多人都被搞糊涂了,弄不明白这些历法究竟有什么作用。
阳历,又称为太阳历,是以地球为参照物,地球绕行太阳一周为一年,约等于365.24天。一年12个月,这个“月”与月圆月缺无关。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平年365天,闰年增加1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
阴历按月亮圆缺安排的历法。一年四季虽寒来暑往,周而复始,但按天计年却非易事。观察月亮就容易多了,一个月约等于29.5天,所以阴历有大小月,29天和30天两种。据说伊斯兰历(回历)是一种纯粹的阴历。
咱们常讲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历,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采用的方法是闰年增加一个月,“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年。
二十四节气与太阳直射角度示意图 (图片来源:新华网)
二十四节气属于阳历范畴。将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以春分点为0点,分为二十四等分点,两等分点相隔15度,为每个等分点起一个专有的名字,便是二十四节气,含有气候变化特点,便可用于春播秋收,指导农事了。因此二十四节气与公历有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如大寒一般为1月20日或21日。
咱们自古以来就有“经世致用”的观念,所有学问研究要建立在实践运用上。二十四节气同样如此。除了农事,命理学推导八字也会用得到二十四节气。例如:命理中的“过年”指的并不是正月初一的春节,而是以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立春为界限。《黄帝内经·灵枢》中讲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据研究,“四时”与二十四节气有关。另外,还有很多关于节气的谚语,如“大寒大寒,防风御寒”。
科学研究发现部分甲亢患者在月圆之夜发病;精神类疾病的患者多在月圆之夜或月食时复发。日地月和潮汐关系已经做出了科学证明,只是日地月和生命健康关系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和未被科学证明的经验知识。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不断完善历法。《宋史·律历志》记载了公元四世纪晋代天文学家虞喜发现“岁差”。祖冲之于公元463年制定的《大明历》,首次将岁差引入历法计算,提出了三百九十一年一百四十四个闰月,比十九年七闰更精密,计算出一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天,精确到小数点后八位数。斗转星移,交点退行。时代迁,沧桑变。科学需要质疑,科学也需要启发。中华文明留给了我们很多很多,可以学习,可以存疑。不要抛弃,不要迷信。但愿我们千万不要把精化和糟粕一起扔了!
健客:你写的像花一样,可我对大寒怎么没有体验感。
云飞:正常。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有人看见的是焰火;有人只看见了烟。腊八了,来一碗热粥吧。
健客:哈哈,来一碗。
说道腊八,就不能不提粥。腊八是腊月最重大的节日,古称“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就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还要击鼓驱疫,今在湖南新化仍有留存。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佛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但这些都没有腊八早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八宝粥”那么暖,那么香,那么有家的味道。
据说腊八粥跟佛祖有关,释迦牟尼成佛前苦修六年,每日仅食一麻一米,瘦的皮包骨,身体十分虚弱。一天在河中沐浴后,他吃了牧女苏耶妲送的乳粥,恢复了精力,在菩提树下盘坐冥想,七天七夜终于大彻大悟。后来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也为了感谢牧女,僧人们在腊八这一天,将米、豆、枣等煮成粥,施送百姓。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始于宋,盛于清,不论在宫廷、民间,家家户户做腊八粥食用、祭祀、馈赠。
昨晚,我将大枣、大米、紫米、大麦、红豆、青稞、莲子、花生、薏米、栗子一股脑泡在锅里;经夜,滤去浮起来的栗子皮,不到5点开始熬粥。然后打开电脑发呆。7点多家人喝上了腊八粥。我写下了文章的题目《大寒遇腊八,温暖你我他》。现在,夜深了,家人都已入睡,我却神游无待。恍惚间,脑中浮现一个朋友说过最爱吃妈妈煮的鸡蛋青菜粥。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作《粥食》,“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我去过绍兴“沈园”,多少了解一点陆游悲苦的一生。他活了85岁,放在如今也算高寿。对比差不多同时期境遇相似的另外两位文豪李清照和辛弃疾,一个活了大约71岁,一个则是67岁。想来陆游长寿也许受了张耒的影响,得粥之补益,从中悟出平凡简单的养生妙法。
粥,两“弓”夹一“米”。对说文解字,我实在不通。只是想,文字的演变源远流长,大概很多未明已淹没于历史;只是猜,说不定有煮米为糊的象形。但关于粥的“经世致用”,有确切的记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火齐粥”治齐王病;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述: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药王孙思邈《千金要方》的《食治篇》中称,粳米能“养胃气,长肌肉”。中医认为:大米粥对五脏的保养作用较为均衡,适合大部分人。黄米粥和中健脾,补气养血;红豆粥健脾益胃,补血养心;小米粥养心、和胃、助眠,更适合老人、产妇。春夏可选用龙眼肉、枸杞、薏苡仁、橘皮、粳米熬粥,健脾养肝祛湿,秋冬可选用百合、红小豆、栗子、核桃肉和梗米,补肺养肾。
据报道,哈佛大学对10万人进行长达14年的研究发现,每天喝一碗约28克全谷物熬成的杂粮粥,可降低5%的死亡率和9%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
据说,联合国评定“世界长寿之乡”的标准是每百万人口中要有75位以上的百岁老人。江苏如皋、广西巴马是当之无愧的长寿之乡。当地很多老人早晚以粥为食。著名学者马寅初和夫人张桂君都是百岁老人,两人尤其喜欢喝粥。
好粥不易。对粥的研究,清朝有两个人可谓集大成者。一个是曹庭栋,浙江嘉善人,于经史、词章、考据等皆有所钻研。中年之后尤精养生学,并身体力行,享寿近九旬。一个是黄云鹄,湖北蕲春人,北宋黄庭坚十七代世孙,国学大师黄侃之父。曹庭栋的《老老恒言》第五卷粥谱部分介绍了有关粥的择米、择水、火候、食候技巧,以及一百种粥做法,包括上品三十六、中品二十七、下品三十七。黄云鹄的《粥谱》介绍了有关粥的理论思考,以及二百三十余种粥方。
现代科学也在研究粥,《乳酸菌谷物发酵食品——酸粥发酵工艺的研究》,利用从内蒙古地区传统自然发酵酸粥中分离鉴定、筛选出的性状优良的乳酸菌,生产酸粥,通过对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的研究,确定发酵酸粥生产工艺的最佳参数。
过了腊八就是年!现在已经是1月21日凌晨。接下来又是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我们见或不见,时光就在那里,一刻不停。也许多年以后,孩子的孩子都老矣,有人偶尔翻看新冠病毒肺炎肆虐的当下,会发现那是对爱、对温暖重新定义的开始。
往期回顾:
欢迎加入健客群,了解更多运动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