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赫发现结核杆菌,破解结核病千古之谜,一时间声名鹊起,踌躇满志。在德法交战背景下,巴斯德学派与科赫学派的竞争也如火如荼。1883年6月,埃及爆发大范围霍乱传染。法德等国都派人到疫区调查疫情。巴斯德年迈体弱,派出最能干的助手,代表法国去埃及调查。较巴斯德年轻20多岁的科赫则亲自率领医药专家来到埃及。巴斯德团队出师不利,蒂利埃不幸感染霍乱离世。科赫闻讯,抬棺送别,惺惺相惜!
健客:好像马克思的外孙也是死于霍乱吧?
云飞:嗯。时光回调9年。1874年,马克思的大女儿燕妮的孩子死于霍乱,马克思如此描述,“大约一个星期以前,我们遭到了巨大的不幸:燕妮的十一个月的孩子死了,这是个很可爱的男孩子。他死于无情的霍乱”。
时光再回调43年。1831年8月25日,柏林爆发大型霍乱,叔本华独自逃离。同年11月14日,他痛恨的老对手黑格尔因霍乱死于柏林(也有研究认为不能确定是死于霍乱)。痛苦、无助和绝望,是当时霍乱患者及其家人的真实心理。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几个月后,霍乱病因终于大白天下。哲思理性和科学理性都是人类战胜愚昧的武器。
蒂利埃葬礼过后,科赫又赶回亚历山大港。他们对10名霍乱患者遗体进行了解剖和细菌学研究,发现死者的肠粘膜上总是有一种特别的细菌。在此前一年,从印度寄来的部分霍乱死者的肠标本中,科赫也曾从中观察到大量细菌。他想,也许这正是与霍乱有关的病菌,只是无法验证。因为不能拿人的生命来冒险做实验,况且不久埃及的霍乱慢慢平息下去,于是,1883年11月13日,科赫带队离开埃及,转战霍乱仍在流行的加尔各答。在加尔各答,科赫研究了土质、水、空气、流行区环境和居民等问题,并且进行细菌培养。1884年1月7日他宣称霍乱病菌纯培养成功,尸体解剖中发现的与在埃及见到的一样,但在健康人身上找不到。2月2日,科赫正式报告说,这种杆菌不像别的杆菌那么长直,它“有点儿弯曲,有如一个逗号”,在潮湿污染的亚麻布上或湿润的土壤中繁殖,对干燥和弱酸溶液非常敏感。科赫团队人员在霍乱流行区共对52名霍乱患者遗体进行了解剖。到了3月,天气已经开始“热得难受”,科赫返回祖国后,向同行作了学术报告,结论是“没有一个健康的人会染上霍乱,除非他吞下了霍乱弧菌”。科赫还研究了霍乱通过水、食物和衣服用品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方法。现在霍乱的预防方法就是科赫首先提出的。
1884年,科赫法则正式发表。1885年,科赫成为柏林大学卫生学、细菌学教授。同年,巴斯德成功实现狂犬疫苗人体接种,生物医学开启了新篇章。巴斯德攻克了治疗狂犬病的难题,在世界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人们增强了科学能战胜各种疾病的信念,纷纷捐款支持他的科研事业。1887年,巴斯德研究院成立,开展防治疾病研究工作,寻找并培养更多种类的病原菌,生产更多的疫苗。巴斯德不知疲倦地工作,培养了一批知名学者,并陆续派往海外,他们一如几世纪前远渡重洋的耶稣会士,有所不同的是,科学与进步才是“美好年代”的终极信仰。他们奔赴各个疫区考察流行病,开展微生物研究,肩负着为世界杀菌以及与科赫团队一决高下的使命。回首19世纪下半叶,医学微生物学蓬勃发展,查明了麻风、伤寒、疟疾、结核、霍乱、白喉、破伤风、鼠疫等病因。
1890年8月4日,科赫在柏林第十届国际医学大会上公布,他发现了一种可以杀死结核杆菌的物质。由于结核病具有很高的感染性和致死率,据统计当时有七分之一的人死于结核病,三分之一以上的中年人都患有结核病。因此,科赫的消息一经公布,便激起了公众的极大热情,数千名患者涌入柏林寻求治疗,由于医院无法承接这么多人,以致许多人就住在宾馆或者出租房,甚至住在街上。美国医生特鲁多回忆:从报纸上得知科赫“药剂”之后,整个纽约萨拉纳克湖疗养院都弥漫着激动人心的情绪。为了防止他的病人冲向柏林寻求治疗,他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
健客:等等,这个特鲁多医生是不是那个特别有名的肺结核患者啊?!
云飞:还好,我能明白你的意思。
健客:不好意思,表达不太清楚,好像有一个特别有名的墓志铭。
云飞:“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也是直面病患求助,而受困于医学局限的心灵拷问,体现理性谦卑和医者仁心。
特鲁多出生于纽约市的一个医药世家,20岁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当他还是个医学生的时候,就被确诊患了肺结核。当时,医学界对肺结核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属于不治之症。1873年,25岁的特鲁多满含无奈与悲戚,只身来到荒凉的撒拉纳克湖畔,远离城市的喧嚣,等待着死神的到来。一段日子过后,他惊奇地发现身体在日益好转,体力也有了很大的恢复。之后,他完成了自己的学业,获得了博士学位。1882年,特鲁多迁居到了撒拉纳克湖畔,创建了美国第一家结核病疗养院,美国第一个肺结核研究实验室,并成为美国第一个分离出结核杆菌的人。他对病人生理和心理上的许多照料方法,至今仍被沿用。1915年,特鲁多因结核病离世。
1890年11月,结核菌素正式发售之后,科赫写了一篇论文解释说“药剂”并不会直接杀死结核杆菌,只是导致结核组织坏死。在文中,他主要介绍了药物的诊断和治疗功能,以及使用方法和剂量,指出身体疼痛,咳嗽,恶心等属于正常的药物反应,但并未公开药物的成分。科赫对药物成分的再次隐瞒,引起了医学界的极大不满,以致批评的声浪越来越大。1891年1月科赫不得不再次发表论文,在“关于对抗结核病的药剂的后续信息”一文中,他声称“药剂”在动物实验中取得成功,并详细介绍了“药剂”是如何导致结核组织坏死,进而治愈结核病的。科赫明言“药剂”是结核杆菌纯净培养物的甘油提取物。然而,“药剂”成分的公开并没有消除人们对“药剂”的质疑。临床医生和生理学家仍旧对科赫“药剂”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不过,这些批评,并没有动摇科赫的理论基础——动物实验。因此,科赫学派内部仍然坚信“药剂”的有效性,科赫也继续着他的结核菌素研究。1891年10月科赫还发表了“关于结核菌素的进一步信息”一文,进一步说明结核菌素在动物实验中的有效性,并邀请志愿者测试改进后的结核菌素,再次验证了结核菌素的有效性。不过,由于结核菌素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人们对结核菌素的热情逐渐消退。
此后,人们开始转向更为广泛的伦理思考,不负责任的药物使用和危险的临床试验成了医学界讨论的主题。1893年,德国第一本关于药物治疗副作用的教科书,就用了一整个章节来描述结核菌素,并强烈谴责了1890-1891年对它的测试和应用,称其为“痴人呓语”。虽然科赫及其支持者并没有放弃他们的论点,但是他们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观点已不再被公众接纳。即便如此,结核菌素也并没有销声匿迹。在两次世界大战间期,结核菌素仍然被认为具有治疗效用。
健客:为什么始终坚持结核菌素的治疗价值呢?
云飞:“结核菌素”在实验中能导致结核组织坏死。科赫发现坏死的结核组织中几乎不存在结核杆菌,因此,科赫认为在坏死的局部组织中,细菌遇到了不利的生存条件,无法进一步生长,会快速死亡,结核组织的坏死意味着结核过程的终止。然而,结核菌素最终的失败不能单纯地归因于科学发展的局限。
1890年10月,科赫提供的第一批结核菌素寄到美国,立刻有人声称愿意出价1000美元,买一勺! 10月31日,科赫在写给德国文化部部长阿道夫的信中说,他想要成立一个研究所,生产结核菌素,并做进一步研究。根据科赫的要求,政府为研究所提供财政支持,但并不直接管理研究所,作为回馈,科赫会在6年之后将结核菌素的所有权交给政府。在1890年12月5日写给阿道夫的信中,科赫说,按研究所每天生产500份结核菌素计算,一年的利润将是450万马克。
健客:科赫是想用秘方挣大钱,学巴斯德开办自己的研究机构吧。
云飞:然而,政府并没有接受科赫的要求。科赫试图从美国获得捐赠来建设研究所。在德国总理卡普里维的干涉下,科赫才没能得逞。在结核菌素遭到巨大争议之后,科赫不得不接受政府的条件,成立受政府管理的传染病研究所。不过,大部分人还是相信科赫不仅仅是为了利益而从事结核菌素研究。科赫急着发布不成熟的研究,是因为受到了多方面的压力。
1890年11月29日,《柳叶刀》上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科赫本人实际上并不急于发表有关结核病药物的研究成果,只是在政府和同事的压力下,才不得不在国际医学大会上公开了这一不成熟的研究。科赫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老对手巴斯德的竞争。由于科赫1885年入职柏林大学之后,一直没有作出重要的研究成果,因此当巴斯德1885年成功运用狂犬疫苗救治了一名小男孩后,巴斯德的国际声誉便逐渐超过了科赫。面对法国在细菌学研究方面的赶超,德国政府不断向科赫施加压力,为了国家的荣耀和自己的声誉,科赫不能不奋勇向前,力求在细菌学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从而摆脱法国对手的纠缠。需要说明的是,科赫研制结核菌素的数据虽然没有对外公布。但实验记录都保留了下来。后人经过仔细分析、审视后确认,科赫应该并不存在故意欺世的行为。错误的原因在于动物实验设计粗糙,结果解释不合理,根本没有充分的人体实验。“欺人”的结局源于“自欺”。
不论是出于个人的追求,还是来自政府和同行的压力,科赫坚持结核菌素的治疗价值,有其科学依据,也存在个人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科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 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活动。因此,不论是科学家还是公众,都需要对科学有一种全面、审慎的理解。
健客:科赫的错误确实令人唏嘘。
云飞:反观特鲁多的“阻拦”,凸显了独特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健客:这样的事情,今天不会再发生了吧。
云飞:历史总会重演。
2003年2月18日下午,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消息称,根据微生物学界权威专家检测,确定SARS的病原体是衣原体。
健客:等等,衣原体是什么?
云飞:衣原体是一种体积比一般细菌小的细菌,有的比病毒还小,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只能寄生在细胞中,这个我们以后再说。
在此后的再次检测中,权威专家还是认为衣原体是SARS的病原体,并建议对SARS病人使用利福平,因为利福平对衣原体是特效药。但后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实践证明,真正导致SARS的病原体是一种冠状病毒。由于权威专家得出了SARS的病原体是衣原体的结论,当时的医疗界保持了沉默。尽管当时很多人尤其是临床一线的救治人员,对“SARS由衣原体引发”的结论有不同看法,也不敢或不便提出。在SARS最先发生的广东,医护人员从临床治疗中发现,抗生素治疗SARS病人无效。但按治疗和药理学原理,抗生素是可以有效抑制衣原体的,这证明SARS病原体不会是衣原体。即便如此,业界人员也不愿公开提出反对意见,仅有个别人,如钟南山敢于公开提出不同意见。2003年2月中下旬,以钟南山为首的广东卫生界两次明确反对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的“衣原体论”和“特效”治疗药物。当时广东也没有找到病原体,这样坚持反对别人做出的结论会不会有压力?钟南山说:“的确有压力,特别是期间我们与香港大学微生物系合作寻找病原体,港方还一度怀疑是禽流感,当时我们非常担心他们单方面宣布这个结论,但港方严格遵守了双方签订的协议。”3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建立了全球网络实验室,开始了SARS病原的联合攻关。经过全球9个国家13个网络实验室的科学家从病毒形态学、分子生物学、血清学及动物实验等多方面研究,4月16日 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宣布,一种新的冠状病毒是SARS 的病原,并将其命名为 SARS冠状病毒(SARS-CoV)。
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首席科学家杨焕明公开说:“中国科学家在SARS面前整体打了一个败仗。”杨焕明认为中国没有率先公布冠状病毒基因测序结果是因为他无法早期拿到病人标本,只有国家疾病控制中心是标本的“合法持有者”。
当年,香港在治疗了10例SARS患者后就总结了经验在《新英格兰》杂志上发表。钟南山说:“我们不能怪人家先发表了论文,因为我们自己都没有写。这次在美国西雅图参加会议期间,我把一篇还没有形成论文的评论交给编委会,没想到24小时内就收到回信,编委会五名编委一致同意采用,6月1日就正式出版。我们的步伐要加快,不要让人家替我们总结经验。”
“在SARS扩散之初,我们采取的应对策略是内紧外松,内外不同。”流行病学家曾光教授坦率地表示,“过去我们采取这样的措施曾经尝到过小甜头,可此次吃了大苦头。所以,应该从此告别这个奉行了几十年的策略。”曾光说,与现代战争类似,抗击SARS战役也应该遵循情报战和后勤战的规律。信息极其不畅,给我国政治、经济造成惨重影响。小汤山医院的建设打的就是后勤战。4月20日之后,我国政府迅速采取措施,使疫情很快得以控制。事实证明,“以人为本”,向老百姓公开信息,才能做到万众一心,群防群治。从2003年应对SARS到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曾光回顾了中国举国体制防控传染病大流行的经验。他认为,面对疫情,只要科学家与决策者能够进行有效互动,科学的齿轮带动权力的齿轮一转动,情况就会有很大的转变。“我们国家为什么能够比西方国家做得好?关键是科学受到尊重,科学家受到尊重,而且我们的决策者非常睿智,能够及时采纳建议,执行非常坚决果断,把中国的体制优势发挥得非常彻底。”曾光说。
健客:检测、诊断、治疗,预防、临床、科研,信息量太大啦!
云飞:正是吸取了历史教训,当新冠疫情来临时,我们打了一场大胜仗。
健客:这次抗击新冠疫情传出“学术机会主义”的说法。有关部门要求:在疫情防控任务完成之前,不应将精力放在论文发表上。2003年咱们的临床、科研人员没及时总结,发表论文不也是教训吗?
云飞:庄子说:“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鲁迅说:“不加考察,不加批评,但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论调,将一切作者诋为‘一丘之貉’。”
健客:什么意思?
云飞:发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时势造英雄,英雄耀时代。无关国学,而关乎国运。2020年1月29日,科技部在其官网发布了一条标题为“科技部提出:科研人员要勇挑重担,全力投入科技攻关任务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的短消息。消息中称:“近日科技部下发通知,要求各有关攻关项目承担单位及其科研人员勇挑重担、敢于担当,把研究精力全部投入到各项攻关任务上来,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
健客:好像明白一点了,又好像还是不太明白?
云飞:鲁迅批评的不是战国时代的庄子,而是新文化运动中,置身事外不辨是非的旧文人,因为他们散布 “悲观论”,阻碍社会进步。1940年1月,毛泽东在《中国文化》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对鲁迅给予高度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2021年9月25日,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鲁迅先生!
巴斯德一共有过五个孩子,可是只有两个活到成年,另外三个孩子都因为伤寒早夭。也许是因为伤寒带来的悲痛,让巴斯德执着研究疫苗,挽救生命。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傻傻分不清楚。一位女厨师冥冥之中成为伤寒超级传播者,对科赫法则发出强有力的挑战。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往期回顾:
欢迎加入健客群,了解更多运动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