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1865年,巴斯德已经是法国家喻户晓的科学家了。
17年前,25岁的巴斯德博士毕业,赴第戎当中学老师。第戎是法国东部的重要的经济、文化、交通和教育中心,距离巴黎约290公里。这里矗立着13世纪哥特式建筑的杰作——第戎圣母院,这里有正宗的芥末、蜗牛菜和牛肉火锅,这里还盛产葡萄酒,但巴斯德心中郁积远离科研的遗憾。他的恩师比奥四处奔走,积极同教育部交涉,巴斯德才很快调任斯特拉斯堡大学教化学,回到了实验室。
健客:为什么巴斯德要当中学老师呢?
云飞:因为当时法国凡是高等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必须要去中学任教,这是义务。
16年前,26岁的巴斯德在斯特拉斯堡大学遇见了一生所爱。巴斯德对玛丽一见倾心,马上给她的父亲——洛朗院长写了一封信,“对我和你的家庭来说都极其重要的一个请求将在今后几天内发出,我认为我有义务向你讲述下述情况,以便你能作出同意或拒绝的决定”。在信中,巴斯德介绍了家庭和个人情况,自己的志向和目标。最后他说:“我父亲将亲自来斯特拉斯堡提出求婚。这里没有人知道我在活动。先生,我可以保证,如果你拒绝我,而又不至于使你丧失尊严,那么你的拒绝将无人知晓。”
巴斯德的纯真正直、大胆心细深深打动了未来的岳父大人。他把信交给了女儿,表示不干涉此事,由女儿自己决定。接着,巴斯德又给玛丽的母亲写了一封信,“我怕的是,玛丽小姐太重视初步印象了,而初步印象对我是不利的。我确实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吸引一位年轻姑娘。可是我记得,熟悉我的那些人告诉我,他们都是喜爱我的”。未来的岳母大人打心眼里喜欢年轻有为的巴斯德。于是,巴斯德又直接向玛丽小姐写了求婚信,请求不要根据他冷漠和腼腆的外表来评价他,“我只祈求您一点,不要过于匆忙地下判断。要知道,您可能错了,时间会告诉您,在我这个矜持腼腆的外表下,还有一颗充满热情的向着您的心”。玛丽被巴斯德的目光迷住了,“这值得仰慕的灰蓝色的目光,如同产自锡兰的宝石反射着光芒”。1849年5月29日,26岁的路易·巴斯德和23岁的玛丽·洛朗结婚,生死相依。
健客:巴斯德真是个幸福的“耿直男”啊!
云飞:恰逢“青年节”,不妨读读这些170多年前,青年巴斯德的书信,好奇也好,评价也好,借鉴也好。
云飞:有一个细节,在致洛朗院长的信中,除了家人,巴斯德还提到了恩师比奥的期望。
3年前,1862年2月3日比奥去世。同年,巴斯德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实现了恩师的心愿。在获得院士荣誉后的第一个清晨,巴斯德来到比奥墓前,献花祭扫,告慰恩师。对很多人,法国科学院院士是毕生求而不得的荣誉,而对巴斯德,这只是阶梯,10多年前在致洛朗院长的信中就计划好了。还是1862年,巴斯德第一次通过加热再冷却的方法成功杀死了乳酸杆菌。他发现杀死乳酸杆菌,其实不需要煮沸,只要加热到50℃~60℃,并保持一段时间,酒不会蒸发,口感还会变得更加柔和。
2年前,1863年巴斯德公开了低温杀菌法,没有申请专利,完全免费使用。“利用研究结果获利是学者的耻辱”,这种信念,巴斯德毕生坚守。巴氏杀菌迅速在酿酒行业推广应用。
健客:我在鲜牛奶包装上见过“巴氏杀菌”标志。
云飞:嗯。那时还没有人想到把巴氏杀菌技术应用到乳制品上,甚至连巴斯德自己也没有。牛奶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巴氏杀菌法与酿酒的巴氏杀菌法略有不同,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40不惑,不惑之年的巴斯德已经功成名就。然而,考验才刚开始。19世纪60年代,欧洲蚕病大流行,法国蚕丝业同遭厄运。3600位市长、议长及养蚕者上书上议院求助。上议院议员、巴斯德的另一位恩师杜马写信,请他到自己的家乡——加尔研究蚕病。接到恩师的信,巴斯德感到一阵心慌与紧张。他是一位化学家,只与酒的发酵打过交道,没与动物、昆虫打过交道,甚至从来没有见过蚕。但蚕病如此严重,他知道这是一件大事。他在给恩师的回信中写道:“老师说的事情,使我很烦恼。我很感激老师瞧得起我,何况研究目标又很大!可是,我很担心,因为从我生下来到今天,一次也没看过和摸过蚕。假如我和老师一样生长于养蚕的地方,而多少对蚕有些知识的话,我是绝不犹豫的……但是,也许我能做也说不定,假如辞谢了老师紧急的委托,我一定会后悔的,我岂能辜负了老师的关怀?一切就请老师安排吧。”巴斯德为了拯救法国蚕丝业,勇敢地担负起了这个艰巨的任务。1865年7月,巴斯德抵达蚕病防治前线——加尔。
健客:养蚕是发源于中国吧?
云飞: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古代丝绸之路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即使是今天,中国的丝绸在世界丝绸贸易中仍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丝绸起源问题总是争论不休,对丝绸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考古学家在河南郑州发现丝绸的起源时间也许可以前移至仰韶文化时期。据史料记载,黄帝妃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这些年通过考古发现,中国可能在裴李岗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丝蛋白,仰韶文化遗址内出土尖底瓶及部分陶罐的外表饰有线纹,个别器物底部发现有布痕,表明纺织技术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甚至更早阶段已经较为发达。黄河流域的河南荥阳青台遗址(距今5300年—5500年)出土的罗织物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丝织品,浙江湖州钱山漾(距今4200年)出土的绢片和丝带是长江流域出土最早、最完整的丝织品。
丝绸的出现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蕴含“化茧成蝶”的精神象征,寓意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同时丝绸的考古研究对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天的高档丝绸与细菌也有密切的关系,这个慢慢再说。
16世纪以后,养蚕业传入欧洲。法国南部的气候很适合桑树和蚕宝宝生长。就像当时法国北方的酿造业一样,养蚕业逐渐成为了法国南部的支柱产业,在法国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就在巴斯德为北方的酿造业解决发酵难题的时候,一场蚕病悄悄在法国南部流传开来,很快波及大半个世界。原本白胖的蚕宝宝变得瘦弱,没有胃口,一批批死去。从欧洲到远东,蚕农看着自己的心血灰飞烟灭,心急如焚、无计可施。不到十年,法国的养蚕业萎缩到原来的五分之一,纺织业也受到了毁灭性打击。
来到南部重镇加尔后,巴斯德才第一次看到自己的“病人”。昆虫学家法布尔当时恰好也在加尔,他对这个没见过蚕就决心要给蚕治好病的“医生”,印象太深刻了。在日记中,法布尔描述道:“巴斯德一无所知,却要让养蚕业重获新生。古希腊运动员是光着身子上场的,巴斯德也是一样……我感到震惊!”
病蚕身上长满棕黑的斑点,就像粘了一身胡椒粉,俗称“胡椒病”。当时人们看到:病蚕有的孵化出来不久就死了,有的挣扎着活到第3龄、4龄后也挺不住死了。极少数的蚕结成茧子,可钻出茧的蚕蛾却残缺不全,它们的后代也是病蚕。当地的养蚕人想尽了一切办法,仍然治不好蚕病。整个欧洲都没办法,巴斯德面临非常困难的局面。
健客:等等,什么是第3龄、4龄?我没养过蚕。
云飞:哈哈,很多养过蚕的孩子都知道,从蚁蚕到第一次蜕皮为第一龄;首次蜕皮后进入第二龄;再次蜕皮后进入第三龄;第三次蜕皮后进入第四龄,第四次蜕皮又称大眠。大眠后就进入第五龄,五龄的蚕宝宝长得极快,体长可达6-7厘米,体重可达蚁蚕重量的1万倍左右。
当时爆发的蚕病其实不止一种,而是几种恶性传染病同时爆发,交叉传染,感染性极强。起初,巴斯德没有想到这一点,被几种蚕病的不同现象所误导,走了一些弯路。他提出的种种设想,都被不断死亡的蚕推翻了。当地人本来就不信任这个外行教授,看到他研究受挫,反而幸灾乐祸。
与此同时,命运也给了巴斯德无情的打击。就在巴斯德到达加尔的第九天,一件意外的事,使他不得不停止了手中的实验。巴斯德接到家里的电报:“父病急。”他忧心如焚地赶回家时,敬爱的父亲已经逝世了。巴斯德心中非常悲痛。但他没有沉浸在悲痛之中,为父亲办理好后事,马上返回了加尔,又开始了蚕病的研究工作。他知道许多人正为蚕病苦恼,他要尽全力为民众服务,以慰父亲在天之灵。巴斯德把蚕放在水中,然后把它磨成芝麻糊一样的浆汁。取一滴放在显微镜底下进行观察,巴斯德发现病蚕的浆汁不满一粒粒微小的棕色颗粒。由于病蚕身上呈褐色或黑色的小点,巴斯德把这种蚕病称为微粒子病。根据调查和研究,巴斯德提出在蚕蛾交配前将公蛾和母蛾成对分开,交配后解剖蚕蛾,在显微镜下检查蛾的皮下脂肪,看不到棕色颗粒的,就可以确定这对蚕是健康的,所产的卵便可孵化新蚕。可是第二年在春蚕结茧时,仍患了微粒子病。在巴斯德紧张的研究蚕病的过程中,不幸的事接连发生:他的两个小公主,卡米耶和塞西尔,在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因患伤寒去世。巴斯德在巴黎和加尔之间往来奔波,安葬完女儿后,还得收拾心情赶回的实验室,带领学生们饲养健康的蚕和生病的蚕,试图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后来,他干脆将妻子和孩子接来,编入自己的实验室,协助他的研究工作。巴斯德又累又急,紧张的研究工作又放不下。这时一些持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在杂志报刊上对他研究蚕病进行恶意诽谤和攻击。1868年10月,巴斯德患上脑溢血,使他的身体左侧刺痛、麻木,最后失去活动能力。医生告诉他,这种病是治不好的。可是,巴斯德顽强地与疾病斗争,坚持治疗和锻炼偏瘫的肢体。坚强的意志创造了奇迹,他从病床上爬了起来,在巴黎休养了两个月后,刚恢复说话能力的巴斯德又回到了实验室,因为春天要来了,他不想耽误即将到来的养蚕季节。
巴斯德的助手们则分赴法国南部各地,进行实地试验。巴斯德的助手杰内斯用病蚕未吃过的桑叶饲养健康的蚕,并结了茧,茧出了蛹,蛹变成了蚕蛾。这些蛾子也是健康的。而把病蚕的磨碎物涂抹在桑叶上,用这些桑叶饲养蚕,蚕便患了微粒子病。病蚕变成蛾子后,体内所有器官都布满了球状的病原体。在连续观察实践后,巴斯德的思路终于逐渐清晰了。他发现,蚕与蚕蛾表现的健康,并不代表她们没有携带致命的微生物。哪怕蚕顺利吐丝结茧、蚕蛾顺利产卵,她们所携带的微生物依然有可能通过蚕卵传到下一代,造成蚕病的再次爆发。而且,这些微生物的传播能力很强,只要通过桑叶、蚕床等媒介让病蚕间接接触到健康的蚕,那健康的蚕也会被传染。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对养蚕的环境进行彻底的消毒,同时在养蚕过程中遵守一系列规程,保证环境、食物的清洁和卫生。更重要的,在蚕蛾产卵后,还要对蚕蛾进行取样观察。如果在显微镜下看到蚕蛾携带致病的微生物,那就要把这一批蚕卵全部烧毁,千万不能与其他蚕卵混合在一起。只有通过这种显微镜筛选法,才可以筛选出健康的蚕卵。
1869年春天,巴斯德终于用积累了数年的证据,用已经趋于完善的检验方法争取到了广泛的支持。在农业部和皇室的支持下,他的选种和养蚕方法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这一年,法国养蚕业用一场十余年未见的大丰收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巴斯德养蚕法的正确性。很快,就连意大利、奥地利等地的蚕农也学到了他的方法,开始自发地应用起来。
巴斯德又一次挽救了法兰西的支柱产业。这次的受益者不仅仅是法兰西,从欧洲到远东,整个养蚕业都因此而受益。他所提出的一系列养蚕和预防蚕病方法,到了今天依然是养蚕业所遵守的基本规范。
巴斯德还发现蚕的另一种疾病,细菌性软化病。造成这种蚕病的细菌,寄生在蚕的肠道里,使整条蚕发黑死亡,尸体像气囊一样软,很容易腐烂。巴斯德以蚕病为切入点,将目光从微生物学转向了医学。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往期回顾:
欢迎加入健客群,了解更多运动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