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比洞察力更为罕见的精神,就是对真理的追求,这种精神不允许我们停止仅仅只是有可能实现的科学工作,它迫使我们继续研究,直到我们获得研究的证据。——皮埃尔·路易斯
图片来源:新浪电影微博截图
《长津湖》在9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烈士纪念日上映,打破了《战狼2》创下的中国影史战争片单日票房纪录。10月3日,我和家人一起看了《长津湖》,实话实说,如何表现现代战争的惨烈,也许是该片的短板。今天我们就从200年前的一场惨烈的战争讲起。
1804年,拿破仑·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成为“法国人的君主”,带领法国抗击反法同盟,迅速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19世纪初,俄国是反法同盟的主力成员之一,但在与拿破仑的交战中却少有胜局。1807年,亚历山大一世战败后被迫与拿破仑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拿破仑对英国采取“大陆封锁政策”,严重影响了俄国与英国的贸易往来,致使法俄之间摩擦不断。1811年,拿破仑开始酝酿建立一个强大的华沙大公国,法国分别与普鲁士、奥地利签订同盟条约。1811年12月,拿破仑召回了在西班牙征战的近卫军。到1812年6月,拿破仑集结了庞大军队,包括步兵37万、骑兵8万、预备队10万,加上战时增援部队,攻俄大军达到60万。而俄国当时的所有部队只有25万兵力。拿破仑军队还配备了1100门大炮,每门大炮配备600~1100发炮弹。此外,仅在普鲁士就准备了6000万公斤粮食、20万匹马、4万头牛和7万瓶酒。1812年6月22日,拿破仑发布作战命令,“前进吧,渡过涅曼河,把战争带到俄国领土上”。拿破仑是举世公认的战争天才,经常以少胜多,这场兵力绝对优势的战役对这位军事家来说还是生平头一遭,况且又做足了备战,胜利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
1812年夏天,东欧地区天气出现了不寻常的炎热和干燥,促使波兰乡野的虱子、跳蚤和蟑螂们也纷纷“出征”,一路埋伏了数不清的如此渺小又异常危险的伏兵,它们不仅袭击法国军人的肌体,还直接污染了士兵们赖以生存的水源。士兵们开始腹泻,痢疾、肠道疾病轮番上阵。作为一名杰出的战争指挥者,拿破仑对战时卫生驾轻就熟。很快,在但泽、哥尼斯堡和托伦等地建立了野战医院。但是,接下来发生的,才是拿破仑真正的麻烦,一个不经意的被忽略的细节,但却导致了足以致命的麻烦。风尘仆仆的法国远征军成群结队地睡在封闭的房舍里,泥土、汗水与体臭浸透了的制服,由于战时的紧张与缺乏水源,一套军装往往要穿好几个礼拜。威武的军装此时变成了虱子们的宫殿,在士兵的身躯上,展开了辉煌的“远征”。跨过涅曼河大约一星期,法军中有士兵开始发高烧、出现红色斑疹,脸色偏蓝,不久便一命呜呼。哪怕是人们瘙痒挠破的最细小的伤口,都会成为病原体进驻体内的大门。军营中集体住宿的士兵们,夜晚合衣拥挤在一起就寝。见证者留下这样的描述,“勃艮第到芦苇垫子上睡觉,很快被虱子的动静弄醒……于是,他脱掉衬衫和裤子并扔到火中,虱子的爆裂声就像两个步兵团在交火一样……许多同僚被咬伤,继而病倒、死去……”。但是当时没有把虱子和士兵的死亡联系在一起,由于找不到致病死亡的原因,法军采取的预防措施统统无效,进入俄罗斯不到一个月,约8万士兵重症或死亡,而且情况还在不断恶化。战争结局已经不言而喻。
2001年,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附近,一群建筑工人无意中挖掘到了防御战中的人类骸骨。随后出土的还有刻着番号的皮带纽扣与19世纪初通用的20法郎面值的硬币。考古学家鉴定这些骷髅生前曾是拿破仑麾下的战士。法国马赛地中海大学的拉奥特教授专门对遗骸做了病理分析。从集体墓穴中收集到的牙齿样本中看,29%呈现斑疹伤寒感染的痕迹。科学家们还在衣服残片上发现了5个虱子的遗骸,其中3个虱子的DNA指向立克次氏体。当然,这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我们要下一章才会讲到。
健客:立克次氏体,好拗口的名字啊!
云飞:立克次氏体是一群严格细胞内寄生细菌,但许多特征和病毒一样,如:不能在培养基上培养、可以通过瓷滤器过滤、只能在动物细胞内寄生繁殖等。有细胞壁,无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有多种形态,为小杆状至球菌状多形体,大小介于一般细菌和病毒之间,体长0.3微米~0.8微米,宽0.3微米~0.5微米,丝状体可长达2微米。立克次氏体也是个庞大的家族,科学家把它们分为3个属,12个种。
立克次氏体 图片来源:秒懂百科视频截图
1909年,美国病理学副教授立克次在研究落基山斑疹热时首先发现这种细菌。1910年,他在墨西哥进行研究时,因感染斑疹伤寒而去世。1916年巴西医生利马首先从斑疹伤寒病人的体虱中找到病原菌,并建议取名为普氏立克次氏体,以纪念从事斑疹伤寒研究而牺牲的立克次和捷克科学家普若瓦帅克。1934年,我国科学工作者谢少文首先应用鸡胚培养立克次氏体成功,为人类认识立克次氏体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斑疹伤寒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有:发病急、高烧、剧烈头痛、皮疹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程约为2~3周。通常寒冷和卫生条件差的地方容易感染,如监狱或战争环境下,主要是通过体虱粪便传染。也有人认为,饥饿也能帮助疾病广泛传播。
第46任美国总统拜登创新年长者就任记录。第9任美国总统哈里斯也曾创新此项记录,并且保持该记录近140年。然而,就职仅31天,他就因病去世,是首位在任上去世的美国总统,也是任职时间最短的美国总统。哈里斯尚未成年便投身军旅生涯。1811年11月6日晚,他带领军队在能俯瞰普罗菲茨敦的山脊扎营,印第安人在拂晓前突袭,联邦军和民兵虽然措手不及,但还是在两小时后击退来敌,随后摧毁普罗菲茨敦。哈里斯的部队伤亡惨重,但“蒂珀卡努英雄”之名依然迅速响彻大江南北,人送外号“老蒂珀卡努”。1841年3月4日,天气寒冷、潮湿,68岁的“老蒂珀卡努”有意不穿大衣也不戴帽子,谢绝密闭马车,顶着寒风骑马参加就职典礼。他的就职演讲将近2小时,并在当晚出席全部三场就职典礼舞会。1841年3月26日,哈里斯病倒了,症状类似感冒,但此后2天逐渐恶化,医生的诊治显然没有效果。起初,人们普遍以为他在三周前的就职典礼上感冒了,医生诊断他患有肺炎,具体位置是在他肺部右下叶,然后采用拔罐、放血等一系列疗法。不见好转后,医生又尝试了一些今天看来是偏方的催吐药给总统服用,这些措施都导致哈里斯病情恶化。白宫起初没有正式公布总统病情,引发外界猜测,许多人担心他会长时间离开公众视野。到了三月底,不少人在白宫外聚集并守夜,时刻等候总统的最新消息。1841年4月4日,哈里斯在患病9天后与世长辞。2014年,《临床传染病》刊登麦克休和麦考维克的分析文章,两人检视米勒医生的笔记,并从历史纪录中得知白宫供水位于公共污水排放口下游后认为,哈里斯总统很可能因伤寒或副伤寒,死于败血症休克。
健客:斑疹伤寒与伤寒、副伤寒有什么区别?
云飞:西方医学中的伤寒是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用来形容在斑疹伤寒时由高烧所引起的昏睡现象,表示“神情恍惚”、“朦朦胧胧”等意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斑疹伤寒与伤寒、副伤寒并没有区别。1829 年,法国医生皮埃尔·路易斯出版了关于伤寒病的著作,确切描述其病理改变。1836年,二者终于被识别开来,作为两种不同的疾病加以对待。1880年,德国细菌学家艾伯特发现了伤寒杆菌。1896年,法国细菌学家阿夏尔发现了副伤寒杆菌。同年,法国临床医学家肥达发现伤寒患者的血清对伤寒杆菌有凝集作用,被用于伤寒病人的诊断。
哈里斯去世28年后,1869年,玛丽·梅伦生于爱尔兰。15岁时,移民美国。起初,她给人当女佣。后来,她发现自己很有烹调才能,于是转行当了厨师,每月能赚到比做女佣高得多的薪水。玛丽对自己的处境非常满意。1906年夏天,纽约的银行家华伦带着全家去长岛消夏,雇佣玛丽做厨师。8月底,华伦的一个女儿最先感染了伤寒。接着,华伦夫人、两个女佣、园丁和另一个女儿相继感染。他们消夏的房子住了11个人,就有6个人患病。
房主深为焦虑,他想方设法找到了有处理伤寒疫情经验的专家索柏。索柏将目标锁定在了玛丽身上。他详细调查了玛丽此前7年的工作经历,发现7年中玛丽更换过7个工作地点,而每个工作地点都曾暴发过伤寒病,累计共有22个病例,其中1例死亡。于是,索柏想得到玛丽的血液、粪便样本,以验证自己的推断;但这非常棘手。索柏对此有如下描述。他找到玛丽,“尽量使用外交语言,但玛丽很快就作出了反应。她抓起一把大杈子,朝我直戳过来。我飞快地跑过又长又窄的大厅,从铁门里逃了出去。”因为,在她那个年代,“无症状感染者”还是一个闻所未闻的概念。她自己身体棒棒的,说她把伤寒传染给了别人,简直就是对她的侮辱。后来,索柏试图通过地方卫生官员说服玛丽。没想到,更惹恼了这个倔脾气的爱尔兰裔女人。她将他们骂出门外,宣布他们是“不受欢迎的人”。最后,当地的卫生官员带着一辆救护车和5名警察找上门。这一次,玛丽又动用了大杈子。在众人躲闪之际,玛丽突然跑了。后来,警察在壁橱里找到了她。5名警察把她抬进救护车,送进了医院。医院检验结果证实了索柏的怀疑。后来,玛丽被送入一个附近小岛上的传染病房。但玛丽始终不相信医院的结论。两年后,她向美国卫生部门提起申诉。1909年6月,《纽约美国人报》刊出一篇有关玛丽的长篇报道,引起公众一片唏嘘,卫生部门被指控侵犯人权。1910年2月,当地卫生部门与玛丽达成和解,解除对她的隔离,条件是玛丽同意不再做厨师。1915年,玛丽已经被解除隔离5年,大家也差不多把她遗忘了。这时,纽约一家妇产医院暴发了伤寒病,25人被感染,2人死亡。卫生部门很快在这家医院的厨房里找到了玛丽,她已经改名为“布朗夫人”。据说,玛丽是因为认定自己不是传染病源才重新去做厨师的,毕竟做厨师挣的钱要多得多。这次,公众对玛丽的同情心彻底消失了。玛丽也自觉理亏,老老实实地回到了小岛上。医生对隔离中的玛丽使用了可以治疗伤寒病的所有药物,但伤寒病菌却一直顽强地存在于她的体内。治疗过程中,玛丽也渐渐了解了一些传染病的知识,甚至成了医院实验室的义工。1932年,玛丽患中风半身不遂,6年后去世。后来,“伤寒玛丽”的绰号留名于美国医学史。今天,美国人有时还会以开玩笑的口吻称患上传染病的朋友为“伤寒玛丽”。那些频繁跳槽的人,也会被周围的人戏称为“伤寒玛丽”。
1884 年,科赫法则正式提出,第一次校正是人们注意到,一些病菌能感染人,但被感染的人不一定出现症状,有些人仅仅成为这些病菌的携带者。伤寒玛丽就是最著名的案例。她是伤寒杆菌携带者,但自己没有症状,看起来似乎很健康。她的职业是厨师,就把伤寒杆菌传播到一个又一个雇主家里。病菌侵袭人体后,人体免疫系统会试图反击扑杀,多数时候免疫系统能战胜病菌;少数情况下免疫系统失败。而在更罕见的情况下,免疫系统高强度工作几个星期后,杀死了大部分病菌,但为了防止过于持久的免疫反应伤及主人,免疫系统会停止攻击模式,转入日常维护模式。这种情况下,一部分病菌还停留在体内,与免疫系统形成僵持状态,它们不会死亡,但也不足以导致疾病症状。多年以后,人们发现病毒能让人生病,而病毒也能造成更多的无症状感染者。因此,科赫法则的第一条 “正常人体内没有致病菌”被去掉了。再后来人们又发现,科赫法则的另外几条也分别有不同的例外。随着微生物研究越来越深入,人们可以利用更多线索判断一种微生物是不是能造成疾病。科赫法则只提供一个原则思路,具体的判断需要综合细菌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规律等各个方面。
健客: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特别重视无症状感染者。据报道,10月3日霍尔果斯市报告2例无症状感染者后,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立即实施封闭式管理,并启动全域全员核酸检测。10月5日,在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筛查时发现62团2例核酸结果异常,10月6日四师疾控中心复核后结果为阳性,经专家诊断为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已转运至兵团第四师定点医院接受隔离医学观察。
云飞:嗯,感染新冠病毒后可能会产生无症状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一般有两种状态,“早期无症状但后期出现症状”和“始终无症状”。“早期无症状但后期出现症状”一般是在潜伏期内呈现的无症状状态,没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但过了潜伏期就出现了症状,最终转为病人;“始终无症状”是始终保持没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这部分人也叫“隐性感染者”,这样的人其实并不是新冠肺炎临床病例。对于在潜伏期内被发现核酸检测阳性的无症状感染者,究竟哪一天具有传染性,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另外,对于一直不出现症状的无症状感染者来说,他们传播力是否与确诊病人相同、传播期持久性等问题,这些都亟待科学研究。对无症状感染者应该正视、重视,但是不要过于恐慌。我们已经落实了很多有效措施,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没什么好怕的。伤不起的是新冠病毒,而不是人类。
本周刚刚揭晓了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朱利叶斯和帕塔普蒂安两位美国科学家的获奖理由是解释了“热、冷和触觉压力如何引发人体的神经脉冲,从而让人们感知和适应这个世界”。首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谁?获奖理由是什么?又产生了哪些恩怨纠葛?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往期回顾:
细菌传之功过是非欢迎加入健客群,了解更多运动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