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孟子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尚未散去,卡雷尔提倡外科医生和细菌学家必须一起工作,每天进行伤口组织细菌培养。对今天的外科医生来说,提取伤口脓液,进行细菌培养、鉴别、药敏试验,挑选最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感染,差不多算是外科医生职业训练的本能反应。
健客:记得小时候摔破膝盖,之后伤口流了一点脓液,不知道脓液的成分是什么呢?
云飞:还记得梅契尼可夫的发现吗?
健客:细胞免疫吗?具体是什么好像有点模糊了。
云飞:哈哈,不能只记名词啊!白细胞向伤口聚集,吞噬掉细菌。
健客:啊哦,想起来了。
云飞:其实,白细胞吞噬掉细菌后,很多也会中毒、死亡。
健客:这就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嘛。
云飞:哈哈,你又懂了。战死的白细胞就变成了脓细胞,脓液中除含有脓细胞外,还含有大量的细菌、坏死组织碎片和少量组织液,还会释放出某些抑菌物质抑制细菌的进一步繁殖。至于能否自愈就要看敌我力量对比了。如果细菌的力量太强,伤口化脓,难以愈合,需要选用适宜的抗生素帮助机体对抗细菌。
健客:可是,一战期间,抗生素连影子都没有呢,卡雷尔非要进行微生物的培养,是不是多此一举呢?
云飞:他进行连续不断的细菌培养,目的是观察感染伤口的恢复情况。别忘了,他和达金创造了新疗法,一样可以对抗细菌,就是操作比较麻烦罢了。他坚持只有在高倍显微镜视野中发现细菌数量降至两种或更少时,才可以闭合伤口。
健客:想起来了。在没有抗生素的时代,居然能想到细菌培养,卡雷尔莫非是穿越过去的么?
云飞:哈哈。他若真的穿越,岂会误入歧途?
一战结束后,卡雷尔在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专注于组织细胞的培养研究。后来与林德伯格合作,开发了一种能够在体外支持器官的灌注系统,用玻璃灌流器,将离体组织、器官,如肾脏、心脏、甲状腺等保存在灌流液中,不仅能存活,且维持功能数日或数周。
健客:等等,林德伯格是谁啊?
云飞:查尔斯·奥古斯都·林德伯格,又译林白,美国飞行员、作家、发明家、探险家与社会活动家。他于1927年驾驶单翼飞机圣路易精神号,横跨大西洋,从纽约飞到巴黎,成为历史上首位成功完成单人不着陆飞行,横跨大西洋的人。在33.5小时飞行中,林德伯格面临许多挑战,如以3米的高度飞越海面,克服雾中迷航,掠过积雨云等等。他仅靠天文航海技术及航位推算引导飞行。据说,在林德伯格之前,曾有一些经验丰富的飞行员试图挑战这项任务,但大都付出了生命代价。
健客:好像听说过“林白机场”和“林白手术”。
云飞:哈哈,这些有“蹭流量”的嫌疑。林德伯格横跨大西洋的座驾是在圣地亚哥制造的,后来,圣地亚哥国际机场又被称为“林白机场”。2001年9月7日,一个医疗团队身处纽约,通过远程操作“宙斯”机器人系统,为7000公里外的法国斯塔拉斯堡的一位68岁的女病人实施了胆囊切除术。手术总共时长45分钟,术后病人恢复顺利,未发生并发症。这次手术,像当年的林德伯格一样,实现了对大西洋的地理跨越,因此被称为“林白手术”。
健客:一个飞行员怎么还能开发医疗设备,也是“蹭流量”吗?
云飞:这还真不是“蹭流量”,林德伯格在医学领域有实际贡献。1920年,林德伯格进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攻读机械工程专业,后来参加了飞机员和机械师训练。20世纪30年代,林德伯格开始关注心脏病学领域,发挥机械学方面的独特天赋,与卡雷尔合作开发了体外灌注系统,使器官离体存活成为可能,为人造心脏问世奠定了基础。为此,二人共同出现在1938年6月13日《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而时至今日,康宁公司的官方网站上,仍然展示着林德伯格的这项发明和当期《时代周刊》的封面,因为当年林德伯格使用的材料就是该公司的明星产品派热克丝玻璃。林德伯格和卡雷尔的“跨界”合作对现代医学有启迪意义。单一学科在医疗器械研发中存在诸多不利因素,简单来说,搞机械的不懂医学,无法把握治疗中最核心的应用问题,而学医的不懂产品,对设计开发一筹莫展。随着科学技术在不同领域的交叉渗透,计算机、工程、材料、医学等多学科的广泛深度合作,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优解。
健客:这让我联想到“魔肺”,在新冠重症患者救治中大显神威的人工体外膜肺ECMO。顺着这条路径,似乎隐约看到近100年前,林德伯格和卡雷尔意气风发,造福人类健康事业。
云飞:嗯。可惜的是,这也许是卡雷尔人生中的最后光荣。
历史上有那么一个时期,“优生学”在所谓的精英阶层中非常流行。卡雷尔也身处其中,全力支持优生学,支持通过选择性妊娠,改善“人口质量”。
健客:什么是“优生学”,是优生优育吗?
云飞: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发明了“优生学”这个词,它的近义词是“出身好”。受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的启发,高尔顿对英国社会杰出人物的家庭背景进行研究,得出一个结论:成就和遗传是有联系的。在1869年出版的《遗传基因:关于其法则和结果的探究》一书中,他宣称:我以最绝对的态度反对人人生来平等的借口。在高尔顿看来,一个明智且进步的国家应该在“更合适的人种或血统”被贫穷阶层的多产交配习性所湮没之前,鼓励增加优良人种的数量。有点抽象哈,咱们还是从一个故事讲起吧。
20世纪初,美国出现许多“优生学”拥虿,1907年,印第安纳州通过了美国第一个强制绝育法案,但很多人对实际执行持保留态度。1924年,弗吉尼亚州授权相关单位对智障者进行强制绝育。当时的弗吉尼亚州州立收容所负责人,普莱蒂医师向政府机关提出申请,要求对一位18岁的女患者巴克进行绝育。根据普莱蒂医师表示,巴克的智商只相当于九岁儿童程度,而且她的基因是对社会有害的。普莱蒂医师的证据包括巴克母亲当时虽已52岁,但智商仅相当于八岁儿童程度,有卖淫的不良纪录,而且三个孩子的父亲是谁也不清楚。巴克虽由寄养家庭扶养,并进入学校就读长达五年时间,但寄养家庭后来向州立收容所表示巴克有智障问题,他们无力继续照顾她,必须将她送入州立收容所。巴克有一个非婚生女儿的事实也被普莱蒂医师当作是她对社会有害的证据之一。不过日后人们才知道,巴克的怀孕是被她的寄养家庭亲戚性侵所致,寄养家庭将她送到州立收容所被认为是为了维护家庭声誉。
普莱蒂医师提出申请之后不久即去世,他的工作由贝尔医师接手。法院允许他对巴克进行绝育手术,巴克的监护人提出上诉,上诉法院仍然维持原来的判决,于是案件继续上诉至最高法院。巴克的律师表示强制绝育法违反了美国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因为宪法保障人人得以生育后代。而且强制绝育法只针对居住在某些特殊机构内的人,这有背人人平等原则。
1927年5月2日,最高法院法官投票表决的结果是8:1,判决结果支持了弗吉尼亚州强制绝育措施的合法性。判决书由美国著名法学家、最高法院大法官,被公认为是美国最高法院最伟大的大法官之一,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主笔,他提到:为了保护国家及人民的健康,为智力受损者进行强制绝育手术并没有违反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与其等着这些人犯罪之后再来判刑,或是让他们因为无能而饿死,不如防止那些生性明显低劣的人生育后代,这样对社会或全世界来讲都是一件好事。如同强制施打疫苗一样,强制执行输卵管切除术也适用于这个原则。据说,美国最高法院至今仍未推翻该判决结果。
1927年10月19日,巴克被施以输卵管结扎术。上午9点,她被移送至州立收容所的医务室。10点整,在吗啡和阿托品的镇静作用生效后,她躺在平车上被推进手术室。尽管是常规手术,但毕竟是特殊病例,现场共有两位医生和两位护士。收容所的负责人贝尔采用腹部正中切口,对卡丽的双侧输卵管进行了部分切除,然后将断端结扎缝合,切口用苯酚烧灼后用酒精消毒杀菌。手术过程顺利,没有出现并发症。至此,巴克的遗传链条已经中断。贝尔写道,“第一例依据绝育法实施的手术”已经按计划完成,患者出院时健康状况良好。而彼时,巴克正静静地躺在房间里等待身体康复。
健客:真是可悲啊!
云飞:如果我们允许身体羸弱与肢体畸形的人群生存繁衍生息,那么我们未来将面对遗传的衰败;如果我们可以拯救或者帮助他们,但是却任由他们死去或者受难,那么我们必定将面对道德的谴责。美国遗传学家、演化生物学家狄奥多西如是说。
当美国优生运动风声鹤唳时,欧洲的优生学家也不甘于 “羡慕嫉妒恨”。“遗传清洗”就像可怕的鼠疫杆菌席卷欧洲大陆,而基因与遗传理论也在这场血雨腥风中展现出势不可挡的力量。1933年,德国已被纳粹党牢牢控制,开始改造社会,其重要步骤之一便是推出《防止具有遗传性疾病后代法》,简称《绝育法》。1933年7月14日,该法得到国会通过。依该法规定,患有一定疾病的人必须接受强制绝育手术,以防这些疾病被遗传给后代。纳粹党担心的“劣等”人“繁衍”情况终于可以得到杜绝了。对强制绝育受害者来说,这一强暴手术意味着终身失去生儿育女的可能性,许多人身心受到严重创伤。纳粹党则希望通过此举,实现其“主宰种族”的梦想。“不治之症患者……(可)予安乐死。”希特勒在一份公文上批注,日期为1939年9月1日,即二战开始之日,从而启动了纳粹实行优生的一个更为残酷的阶段,即杀害“劣等”生命。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卡雷尔回到法国,加入维希政府麾下,在法国卫生部工作一年,后在政府所设人类问题研究所任所长,继续推行“优生学”。二战结束后,他因心脏病发作,于1944年11月5日在巴黎去世,终年71岁。卡雷尔明察细菌感染,并找到有效的控制方法,但对“优生学”的错误却视而不见。虽然没有因其与纳粹分子的亲密关系被指控任何罪名,但他的名声彻底毁了,许多贡献也被遗忘。
健客:真是有点替卡雷尔惋惜啊!
云飞:《孟子》第一篇,有这样一段对话,正好适用于卡雷尔。
孟子说:“假如有人对大王说:‘我的力量能够举起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视力能够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柴草。’大王您会相信他的话吗?”
齐宣王说:“当然不会相信。”
孟子接着说:“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偏偏不能够施及老百姓,是为什么呢?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愿意用力气拿的缘故;一车柴草看不见,是不愿意用眼睛看的缘故;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是君王不愿意施恩惠的缘故。所以大王您没用道德来统一天下,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齐宣王说:“不愿意做和做不到有什么区别呢?”
孟子说:“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这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没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一类,而属于为老年人折树枝一类。
“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及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及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诗经》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及到兄弟,再推及到家族和国家。’说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及到别人身上去。所以,推及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及恩德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什么,不过是善于推及他们的善行罢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不能够施及老百姓,为什么呢?
“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考虑考虑吧!难道真要发动全国军队,让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下仇怨,这样您的心里才痛快吗?”
为什么卡雷尔等精英看不到“优生学”的错误?看了上面的对话,聪明的你一定有自己的答案。
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细菌战正式拉开帷幕。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往期回顾:
欢迎加入健客群,了解更多运动健康知识